夯实基础 激活动能——横峰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该县自2016年以来,坚持“脱贫攻坚、富民强县”战略,将“秀美乡村、幸福家园”创建作为重要抓手与平台,全域推进秀美乡村建设,初步走出了一条“低成本、可复制”“党建引领、系统推进、民主管理、产村融合
四川巴中:搭建监测“连心桥” 畅通帮扶“信息路”
四川省巴中市全方位构建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创新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开发“巴中防返贫智慧监测”小程序,畅通手机、电脑“两端”工作平台,集成“农户申报、网格监测、线索推送、政策速览、帮扶措施、数据分析”六大职责任务
陕西泾阳:打好“组合拳” 赋能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陕西省泾阳县因地制宜、统筹谋划,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乡风文明,不断拓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和外延,绘就产业兴、环境美、乡风淳、生活好的新时代和美乡村新画卷。
湖南安仁:创新机制助力就业帮扶车间惠民增收
近年来,地处湘南的安仁县在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中,大胆创新五个“盯着干〞机制,用政策浇水、服务施肥、倾情培育,种好就业帮扶车问“摇钱树”,让广大百姓群众在“家门口”就尝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红利。
四川通江:镇村联动 合股联营 抱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至诚镇探索推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化运作模式,牵头成立镇办集体经济平台企业,吸纳镇域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组织入股,通过“资产入股、合作分红、抱团发展、多方共赢”等路径,联合打造村集体经济增收利益共同体,助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
陕西佛坪: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
今年以来,汉中市佛坪县坚持把就业帮扶作为脱贫群众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实现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四川安居区:“低碳”赋能 助力“小庭院”变成“大产业”
近年来,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践行“ 低 碳共富” 理念,把海龙凯歌文旅园区两镇 7 村纳入全区发展庭院经 济试点,着力把“ 小庭院” 打造成“ 大产业” ,探索一条因地制宜高质量发展“ 低碳型” 庭院经济的路子。
三清三抓四提升 打造乡村振兴“王田模式”
2021年7月广东省纪委监委机关驻点帮扶王田村以来,王田村党总支委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广东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部署要求,不断强化党对乡村振兴工作全面领导
构筑产业协作新赛道 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 ——抢抓机遇构建粤黔协作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试点的具体实践
铜仁市大龙开发区作为贵州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一核两区”之一翼和铜仁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核心承载区,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依托东西部“4+”合作模式,以“我在贵州有个园”为切入口,着力打造结构优化品质高端的现代化产业集群体系,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型功能材料)、国家绿色工业园区。
四川岳池:以小促融写好庭院经济大文章
四川省岳池县认真贯彻落实鼓励引导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有关精神,因地制宜将“小种养、小加工、小农旅”融入“小庭院”,不断拓展庭院经济增值增效空间,促进脱贫地区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河南漯河:科技赋能强产业 巩固成果促振兴
河南省漯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系列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
建设“五美”秦东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近年来,潼关县秦东镇抢抓创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镇的历史机遇,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出形象、五年基本建成”的总体设想和围绕建设“净美、精美、秀美、和美、富美”五美秦东的总体目标
贵州水城:探索推行“466”工作法,多维度 助推脱贫成果不断巩固拓展
水城区通过“466”工作法不断深入拓展,干部作风不断改善,“3+1”保障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增强,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
宁夏中宁:恩和镇盘活闲置农房“小切口” 做好共同富裕“大文章”
宁夏中宁县恩和镇在盘活用好农村闲置资产上创新思路、探索出路,将60余套空置房屋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并购置床铺桌椅、厨房设备和消防器材等设施
湖南湘西州:紧扣“四举措”提升“雨露计划”工作实效
湖南省湘西州紧紧围绕目标任务,坚持把“雨露计划”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紧扣建章立标、政策宣传、严格审核、排查监测“四举措”,帮助脱贫家庭新成长的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
安徽六安:全面推行“三三三”模式 创新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管理
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高度重视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在原“三定四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全面推行“三三三”管理模式【即“三色预警”“三单管理”“三化目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53.44亿元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开展了全面管理,打造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升级版”,有效提升了资产收益率,有力促进了脱贫群众增收。我市资产平均年收益率由2020年的6.89%提升至2022年的8.64%,提高了1.75个百分点。2022年度六安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7686元,位居全省第一。
宁夏:筑牢“五位一体”乡村治理组织体系 凝心聚力共建搬迁安置点和美家园
宁夏回族自治区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乡村治理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基础,推动形成以党的组织为核心、政府组织为主导、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组织为纽带、经济组织为支撑的“五位一体”安置点乡村治理组织保障体系,着力构建组织健全、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美家园。
宁夏贺兰县:“五组共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宁夏贺兰县在易地搬迁安置区组建基层治理、产业项目、纠纷调解、乡风文明、环境整治五个功能性党小组,探索建立“五组共治”乡村治理新模式,丰富和拓展了党领导下的村民民主自治实现形式,推动安置区乡村治理全面提质增效。
甘肃永靖县城北新村:“小田变大田” 村集体经济发展走出新路子
刘家峡镇城北新村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县城北部,占地2.98平方公里,这里集中安置了来自县内东西山区12个乡镇35个村1208户、5010名群众,是全县最大库区移民安置村和易地搬迁安置村。近年来,城北新村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富民强村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科技兴农、产业致富、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立足村情实际,创新思路举措,培育富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走出了带动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受到了国家和省市领导的肯定。
陕西紫阳县:“两个精准”守牢返贫底线 夯实振兴根基
陕西省紫阳县为加快推进三农工作实现“三个转向”,紧扣“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主线,鼓励广大农户大力发展产业、积极参与就业,创新实施“产业帮扶精准到户、就业帮扶精准到人”,确保群众产业就业稳定增收,降低了规模性返贫风险,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基础。
关于湘西州农民和脱贫户收入及如何持续增收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