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慧珍:最美驻村第一书记
如今的普口村,一个个大棚基地破土而出,一条条道路焕然一新,百姓的幸福感满满、安全感十足,普口村正在一步一个脚印,迈上乡村振兴发展的新篇章。
刘海燕:奋进路上巾帼红
创办的巴山荞园有限公司成为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她还荣膺陕西省新型高级职业农民,汉中市五一巾帼标兵、三八红旗手标兵、高素质农民领军人才等殊荣。
邱定甫:乡村振兴添瓦人
三十多年来,邱定甫手下员工从创业之初几人到如今的2000多个岗位,每年发放3亿多的农民工工资,从未拖欠过,更没有赖过一分账,所有的资金第一时间拿来给工人发工资
蓝淋:以针为笔,绘就壮族刺绣传承画卷
我要把在基层了解到的壮绣现状带到两会,让更多人关注壮绣。希望政府加大对非遗项目的扶持力度,培养更多非遗传承人才和乡村工匠,确保民族非遗技艺得以传承。同时,要将非遗与乡村发展相结合,打造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
肖俊新:医者“仁心”暖人心 “跨界”驻村促振兴
一年多来,肖俊新致力发展特色农旅、实施面貌改善、建设健康乡村、解决急难愁盼,以实际行动绘就豹山村和美画卷。
周智:用心驻村担使命,用行助村办实事
周智带队走村入户,时常收集群众的诉求和问题。房屋边界有争议需要协调、有村民想丰富业余生活、11队的路村民想修……入户的路越走越熟,收集的问题越来越多,心中的台账也越来越厚。
蒋超洁:满怀“驻村心” 奔赴“乡间路” 描绘“新农村”
驻村两年来,她牢牢抓住“群众路线”这一重要法宝,为村两委出金点子,为产业带头人明发展路,为乡村父老解忧心事,带领驻村队员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建成红色教育基地
杨富勤:一个家庭农场带来五千用工
一位“70”后,一位“女强人”,一位“带头人”,一位“养牛明星”,所有这些汇聚到杨富勤身上,赢得大家交口称赞:“牛!真牛!”
陈思明:从理科学霸到酒类文化推广使者
陈思明在酒类运营领域的成就和贡献令人瞩目。作为乐鉴酒咖的创始人,他不仅实现了自 己的创业梦想,更为湛江的酒类市场带来了新的气象。他用自 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成功的企业家,什么是真正的酒类文化推广使者。
湖北通城:彩云云上带货助山村腾飞
刘彩云让原先滞销路的农产品走出黄袍山、走红网络,农特产品线下销售与直播带货交易额500余万元,带动了当地农村、农业、农民经济发展。
从“外来客”到“村里人”的蜕变
“‘贝玛’(壮语:回去)是什么意思?那‘更问’(壮语:吃午饭)呢?”“下次人家再喊我到家吃饭,我是不是可以讲‘故贝村委过哄了?(壮语:我回村委做工了)’”正在向村民学壮语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南区自然资源局派驻该区流山镇新艾村的95后驻村工作队队员高逸飞说。
脚踏实地干实事 尽责担当兴乡村
2023年6月,孙加枫受组织委派,从黑龙江省肇源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来到肇源县肇源镇四方山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到村后,孙加枫一方面协助村党支部书记加强村“两委”班子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加强党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另一方面,多方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四方山村的产业发展历史和现状,为四方山村的产业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带领村民致富增收。
带着“三心”驻进群众心坎
初夏的清晨,叽叽喳喳的鸟叫声从村委会旁边的树梢上传了出来,天还没大亮,习惯早起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那比乡六音村驻村第一书记林贵宏就开始了每天忙碌的工作,要么到村里的中草药广藿香种植基地里察看药材长势情况,要么带上笔记本到农户家里走一走,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助解决的事情。
向邦伟:让全世界爱上湘西茶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紧扣省委、省政府的湘茶发展战略,努力实现湘西州茶叶100万亩面积、100亿元产值“双百”目标。全州茶叶产业发展迅速,基地建设、产品加工环节逐步完善,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精深加工和茶旅融合方面发展潜力巨大。
林贵宏:带着“三心”驻进群众心坎
走进保靖天顺农业猕猴桃基地:张承忠与他的“猕恋今生”
张承忠用18年的汗水与坚持,书写了一段励志传奇。他不仅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最美科普推广员、州优秀科技特派员,更带动了周边残疾人和村民共同致富,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刘岩:十年光影筑梦 包头公益电影女放映员的坚守与奉献
包头公益电影放映点的女放映员刘岩,她以十余年如一日的坚持,用电影的力量传递着正能量,成为了包头市昆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让老百姓在乡村振兴中得实惠——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白崖乡小坡村驻村帮扶工作纪实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历史上曾以“贫瘠甲天下”闻名,而如今,在乡村振兴的号角鼓舞下,西吉县正在向着“西部福地,吉祥如意”的美丽愿景奋力迈进。作为全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700多名驻村干部活跃在西吉县大大小小的村庄里。我所在的白崖乡小坡村,就是其中之一。
丁伟兵:回村开了一家“飞机厂”
“主要是生产碳纤复合材料的无人机平台和遥控飞机,力争在无人机上下游产业链上抢占一席之地。”丁伟兵介绍,截至目前,共生产交付100台无人机,300台遥控飞机,年创产值1000余万元。
湖北秭归:80后夫妇返乡创业植锦绣
如今,夫妻俩的锦绣黄桃已远销北上广、江浙沪等地,“有过亲身经历,更深切体会到山区产业发展的不容易,现在自己成功了,也想努力带动周边乡亲一起致富!”王坤的这番话,亦是他的肺腑之言。
韩成海:用为民之情 谱写奉献之歌
肖思思:百名孩子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