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关于加快推动大兴安岭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4-01-29 11:14:23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朱朝明

农产品加工业是连接工业与农业的重要中间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尤其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意义尤为重大。

一、大兴安岭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三农”工作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落实“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工作要求,充分发挥特色的农业物产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初具规模。

(一)农产品加工优势显著。大兴安岭地区拥有耕地约315万亩,耕地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化肥、农药施用量小、残留低,是大豆、小麦、寒地北药等绿色有机农产品的优势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原料品质高。而且农产品加工业原料保障力强,全区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到5.6万亩,拥有绿色食品认证16个、有机食品认证204个,有丰富的绿色有机农产品资源,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裕的原料。截至目前,全区农(林)产品加工企业、加工型合作社总数达到155家,中药材加工企业4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 6家,拥有“大兴安岭黑木耳”“大兴安岭蓝莓”“呼中偃松籽”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7个,培育了大兴安岭超越野生浆果开发公司、林格贝寒带生物科技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

(二 )农产品加工布局集中。在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布局上,我区在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初步形成了生产与加工、企业与农户相衔接的产业格局。大豆加工业主要向呼玛县工业园区和呼玛镇、三卡乡、北疆乡等大豆种植面积较大的乡镇集中布局,重点发展笨榨油、专用油、大豆蛋白和传统豆制品加工等;中药材加工业向加格达奇区、呼玛县工业园区为主集中布局,重点发展水飞蓟、芍药、金莲花等中药材保健品加工;小麦加工业向呼玛县工业园区和三卡乡、兴华乡、依西肯、开库康乡等小麦种植面积较大的乡镇集中布局,重点发展强筋小麦面粉、专用面粉、绿色有机小麦面粉和黑小麦面粉加工等。

(三)农产品加工协调发展。长期以来,全区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发展极不协调。近年,我区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大力发展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地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43个。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个,地级30个。通过招商引资全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专班抓项目,投资8亿元的国邦北药、4亿元的明珠牧业50万头生猪养殖等10个招商项目已签约,签约额16.73亿元,到位资金4.4435亿元。呼玛岭纯大豆深加工、呼玛县安卡思肉牛养殖、加区50万头生猪养殖等一批重点企业开工建设。全区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呈连年上升趋势,2021年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达3.0649亿元、利润总额达0.1564亿元,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初加工以上)达到49%。全区实现了农产品加工业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为辅协调发展的局面。

(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建设稳步推进。我区坚持通过实施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筑巢引凤,引导龙头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目前,加格达奇工业园区已完成吸引中鑫融达(北京)公司、河北津辉药业、牡丹江旭睿药业等多家企业入驻。争取1000万元建设了呼玛县产业强镇,争取100万元建设了塔河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取305万元创建了由1个省级龙头企业、1个公司、5个合作社、2个家庭农场和4个种植大户共同组成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全区基本形成了健全的农产品加工体系,产品形成10大系列800多个品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5件、省著名商标58件,富林山野珍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奇神新林绿色产业有限公司获2019年全省十大农业企业品牌。

(五)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其他产业深度融合。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通过采取“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引导农民以资金、土地、初级农产品入社或入股发展加工流通,从产品加工增值中获得更多收益,改变了农民只作为农产品提供者、只分享种养环节利润的局面。充分发挥“互联网+农业”联动优势,以电商发展为契机,切实加快农业产业与电商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推动“精选品类、提升品质、创优品牌”为主体的“三品工程”。通过建设和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共同配送体系、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农村电商创业带头人培训体系等,进一步筑牢农产品上行基础,培育电商创业市场主体,实现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助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使农村电子商务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动能、新引擎,推动了大兴安岭电商物流产业、数字化经济发展。

(六)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全区积极推广“大兴安岭”品牌,对原产于大兴安岭、有“二品一标”认证的、符合行业协会标准的产品,统一授权使用“大兴安岭”商标,现已有18家企业获准使用“大兴安岭”商标。是全国唯一的“中国北极蓝莓”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有机食品使用权产品总数居全省各地市之首。积极组织重点龙头企业的名牌产品参加黑龙江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和中国国际有机展会,开展“北国野生红豆之乡”、“北疆野生赤芍之乡”的中国特色生态区域认证工作,持续推进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提升了地域特色的绿色食品品牌知名度。

(七)政策支持与科技创新综合发力。全区各地积极出台支企惠企政策,从用地、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扶持激励,对规模化种植、道地种子种苗生产、中药材加工给予政策支持,并创设“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兜底性激励条款,针对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具有侧重性的相关优惠政策。如:塔河县为切实把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好,有效利用资金补助,连续两年实施《塔河县申请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及品牌建设奖励办法》;呼玛县出台《金莲花种植扶持方案》、《呼玛县水飞蓟补贴政策》等政策,最大限度帮扶大兴安岭利沃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做大做强。全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集中打造大兴安岭优势产品。大兴安岭超越野生浆果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哈尔滨医科大学进行越桔口服液防治阿尔茨海默病及改善学习记忆功能产品研发,与哈尔滨商业大学“抗肿瘤天然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进行蓝靛果复合物开发,蓝莓原浆的制作方法和功能饮料的制作已成功申请专利。大兴安岭益康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与东北林业大学开展了蔓越莓偃松仁多肽口服液研制。 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兴安岭利沃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水飞蓟中提取水飞蓟素和水飞蓟宾。大兴安岭昌茂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加大中药材产品研发力度,开发出蒲公英茶、老山芹茶等中药新产品。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立足生态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加工业,抓龙头、扩基地、拓市场,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全区加工业整体运行来看,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精深加工少、产品档次不高、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经济带动作用等短板仍未得到有效改变,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企业规模有待扩大。经过多年的培育,区内农产品加工产业规模有所扩大,但是从整体来看,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加工企业总数仅为15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数是由家庭手工作坊或家族企业发展而来,工作人员多以家庭成员为主,企业规模小、分布散乱问题显著。全区农产品加工主要以小型企业为主,有的甚至还处于传统的手工作坊状态,仍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这类中小型加工企业在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占比超过70%。而且农产品加工没有形成统一的农业加工园区,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优势,这种“小而散”的经营模式无法适应未来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利于整体农产品加工水平的提升。

(二)发展速度有待提高。大兴安岭地区耕地总面积相对较小,农产品产量相对较低,即使是我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优势作物大豆,也存在着大豆亩产量、油脂和蛋白质含量偏低等问题。我区地处边远,交通不便,气候寒冷,在常规种养殖上不具优势,加工企业生产成本高,招商引资难度大。加之生活成本高等原因,劳动力外流严重,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用工难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三)产品结构有待改善 。“原产原销”现象严重,农产品加工转换能力低,大部分农产品没有实现落地加工,大豆、小麦多以原字号形式输出,精深加工农产品数量少。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业主要处于初级加工层次,产品以米、 面、油等为主,加工层次低、农产品综合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大,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产品加工链条。深加工所涉及区域较窄,仅集中于蓝莓加工领域,对各种氨基酸类、有机酸类、微生物纤维素等粮食深加工产品没有企业涉足。

(四)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人才一直是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区域位置处于劣势,高等学校毕业学生和相关专业的人才不愿意在此工作,技术人才与新产品的研发人才匮乏,又未能与高校、科研院所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与合作机制,很多技术性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导致全区农产品加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精深加工水平低,产品单一、质量和档次不高。又由于企业的科研投入少,绝大多数加工企业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偏低,生产工艺落后,吸收新技术能力不足,缺乏持续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科学技术支撑,资源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效率低,劳动生产率低下,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资源优势还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五)原料保障有待加强。产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蓝莓加工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原料与产品加工衔接不紧密。致使加工企业因缺乏足够原料,多数蓝莓加工企业所储备原料仅能满足3-4月生产所需,生产难以达产。订单农业生产发展有待规范,如利沃康药业的水飞原料订单合同履约率较低,造成原料持续供应和原料质量得不到充分保障,进而影响我区农业加工产业做大做强。

(六)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仅有6家,龙头企业数量少,总体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辐射力较弱。产品定位不高。精深层次加工比重小,缺少拳头产品,传统产品多,特色品牌少,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没有形成自主特色品牌,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需求;品牌竞争力不强。全区农产品品牌纷杂,品牌散、乱、多现象严重,没有在国内和省内影响力和知名度高的品牌产品,难以形成竞争优势,致使 “好东西” 没能卖上“好价钱”;销售渠道较窄。尽管近几年电商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一些企业销售方式,但在产品的营销上仍以传统的商超销售渠道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七)企业融资贷款渠道有待拓宽。目前,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资金需求量大,但金融机构贷款手续繁杂、门槛高,不能完全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日益增长的信贷需求。特别是一些小微企业,由于缺少有效的抵押物,基本贷不到款。由于缺乏资金,企业无力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企业在季节性收购农产品资金压力大,导致原料储备不足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是提高我区农业竞争力和农民收益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下步,我区要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通过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品牌建设、增强科技创新力度、积极落实相关扶持政策等系列措施,全力打造“大兴安岭”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寒带生物产业基地,努力将“大兴安岭”品牌做强做大,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抓好顶层设计,立足全区农业资源禀赋,认真研究和科学制定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切实保证各阶段目标和总目标的如期实现。优化财政投入机制,增加财政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有效投入,整合现有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倾斜力度;充分发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优化加工原料生产空间布局,打造一批生态、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实现加工原料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农产品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优势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配置,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二)发挥优势,做强特色产业。大兴安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按照“把特色产业做大、把优势产业做强”的思路,以蓝莓、大豆等优势主导产业为基础,发挥超越、百盛、林格贝等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着力培育一批整体实力强、发展来势好、品牌竞争力优的特色加工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全面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全力推动农业加工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强化招商引资。为了带动农产品深加产业的产业升级,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引进一批企业规模大、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国内大型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有效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三)强化培育,打造龙头企业。鉴于全区当前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与实力现状,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突破口,着力扶持与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更多就业,开发出更多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与竞争力;依托大兴安岭资源和区位优势,围绕蓝莓加工等优势产业,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引导管理帮扶、强强联合做大、股份制改造等综合措施,促使龙头企业规模扩大和档次提升;加强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引导龙头企业向园区集聚,着力打造一批资源配置合理、区域特色鲜明、带动能力突出的农产品加工业集群,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引领,中小企业协作配套、规模效应显著、集群集聚的发展格局;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对一些经营不善的小微企业兼并重组,盘活资源,提高加工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四)规模经营,推动基地建设。原料是加工企业的生存的“食粮”。政府要加强规范和政策引导,加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对特色原料基地要给予奖补等政策性扶持。围绕优势产品,打造一批标准化原料基地。加大野生浆(坚)果资源管理,划定保护区域,科学进行蓝莓、越橘、榛子的抚育,促进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利用新一轮国家“扩种大豆”契机,加大托管服务,引导农民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耕种、统一收获,提高集约化程度,建设优质大豆原料生产基地。鼓励企业自建标准化原料基地,直接参与加工专用原料生产,建设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管理的原料基地。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户建立合作关系,完善双方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与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订单农业”模式,构建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发展扩大原料基地。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通过合作社的规范发展、快速发展,提高基地的集约化、标准化、科技化水平,增强基地原料供给能力,为企业农产品加工提供优质、充足的原料保证。

(五)科研创新,提高研发能力。农产品加工业要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和人才。要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深精方向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满足公众对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引导企业从高校、社会上招聘技术人才,加强企业科研队伍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推进产品更新换代,加快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逐步形成自己的开发技术和创新优势;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和设备更新改造步伐,走技术挖潜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政府要积极鼓励与引导相关加工企业多与高校、科研单位开展有效互动,充分发挥院所的科研优势,加快推进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产品加工整体水平。

(六)突出特色,推进品牌建设。要强化品牌意识,打造出“叫得出、叫得响”的优质品牌。加大优势品牌培育,进一步推进品牌农业战略,充分发挥大兴安岭绿色生态产品的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推广“大兴安岭”品牌,依托现有的主导资源和现有农产品品牌,做好“特”字这篇大文章,不断引导企业研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将单一农产品品牌扩展成系列农产品品牌,将区域性农产品名牌提升成全国性农产品名牌,让绿色品牌产品深入人心,进一步实现品牌效益的最大化;积极培育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地域名片”,对现有的农产品品牌进行整合升级,构建起富有大兴安岭特色的大品牌,增强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做好现有品牌的保护。鼓励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强化产品质量和品牌管理,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和农业品牌保护,切实维护和扩大影响力、认知度;创新营销方式。利用公众对绿色健康产品的追求心理,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平台和农博会、展销会等渠道大力宣传绿色农产品,依托“北极珍品汇”等电商平台开办线上“云展馆”,利用三维漫游、3D建模、VR等技术打造“永不落幕的展会”,扩大我区绿色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七)政策扶持,增加企业活力。要加大政策层面的支持力度,将农产品加工业所需人才纳入当地人才引进计划,探索小微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厂房临时用地保障机制,将废弃和闲置的厂房和建设用地优先安排给农产品加工企业使用,简化审批手续;加大财政支持。各级财政支农资金与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的使用应向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创新、质量标准以及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用途倾斜;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的难题,确保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充足的发展后劲;加大税收扶持。结合企业当年经营状况、科技投入、纳税情况,对企业进行综合评比。根据评比名次给予企业相应的奖励;加大金融信贷支持。金融机构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逐步提高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投入。对经营模式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并及时为龙头企业种养基地农户提供所需贷款,根据项目生产周期适当延长贷款年限。(作者单位:大兴安岭地区政协)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调查研究    
观察思考

关于加快推动大兴安岭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4-01-29 11:14:23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朱朝明

农产品加工业是连接工业与农业的重要中间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尤其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意义尤为重大。

一、大兴安岭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三农”工作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落实“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工作要求,充分发挥特色的农业物产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初具规模。

(一)农产品加工优势显著。大兴安岭地区拥有耕地约315万亩,耕地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化肥、农药施用量小、残留低,是大豆、小麦、寒地北药等绿色有机农产品的优势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原料品质高。而且农产品加工业原料保障力强,全区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到5.6万亩,拥有绿色食品认证16个、有机食品认证204个,有丰富的绿色有机农产品资源,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裕的原料。截至目前,全区农(林)产品加工企业、加工型合作社总数达到155家,中药材加工企业4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 6家,拥有“大兴安岭黑木耳”“大兴安岭蓝莓”“呼中偃松籽”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7个,培育了大兴安岭超越野生浆果开发公司、林格贝寒带生物科技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

(二 )农产品加工布局集中。在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布局上,我区在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初步形成了生产与加工、企业与农户相衔接的产业格局。大豆加工业主要向呼玛县工业园区和呼玛镇、三卡乡、北疆乡等大豆种植面积较大的乡镇集中布局,重点发展笨榨油、专用油、大豆蛋白和传统豆制品加工等;中药材加工业向加格达奇区、呼玛县工业园区为主集中布局,重点发展水飞蓟、芍药、金莲花等中药材保健品加工;小麦加工业向呼玛县工业园区和三卡乡、兴华乡、依西肯、开库康乡等小麦种植面积较大的乡镇集中布局,重点发展强筋小麦面粉、专用面粉、绿色有机小麦面粉和黑小麦面粉加工等。

(三)农产品加工协调发展。长期以来,全区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发展极不协调。近年,我区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大力发展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地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43个。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个,地级30个。通过招商引资全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专班抓项目,投资8亿元的国邦北药、4亿元的明珠牧业50万头生猪养殖等10个招商项目已签约,签约额16.73亿元,到位资金4.4435亿元。呼玛岭纯大豆深加工、呼玛县安卡思肉牛养殖、加区50万头生猪养殖等一批重点企业开工建设。全区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呈连年上升趋势,2021年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达3.0649亿元、利润总额达0.1564亿元,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初加工以上)达到49%。全区实现了农产品加工业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为辅协调发展的局面。

(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建设稳步推进。我区坚持通过实施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筑巢引凤,引导龙头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目前,加格达奇工业园区已完成吸引中鑫融达(北京)公司、河北津辉药业、牡丹江旭睿药业等多家企业入驻。争取1000万元建设了呼玛县产业强镇,争取100万元建设了塔河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取305万元创建了由1个省级龙头企业、1个公司、5个合作社、2个家庭农场和4个种植大户共同组成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全区基本形成了健全的农产品加工体系,产品形成10大系列800多个品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5件、省著名商标58件,富林山野珍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奇神新林绿色产业有限公司获2019年全省十大农业企业品牌。

(五)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其他产业深度融合。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通过采取“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引导农民以资金、土地、初级农产品入社或入股发展加工流通,从产品加工增值中获得更多收益,改变了农民只作为农产品提供者、只分享种养环节利润的局面。充分发挥“互联网+农业”联动优势,以电商发展为契机,切实加快农业产业与电商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推动“精选品类、提升品质、创优品牌”为主体的“三品工程”。通过建设和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共同配送体系、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农村电商创业带头人培训体系等,进一步筑牢农产品上行基础,培育电商创业市场主体,实现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助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使农村电子商务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动能、新引擎,推动了大兴安岭电商物流产业、数字化经济发展。

(六)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全区积极推广“大兴安岭”品牌,对原产于大兴安岭、有“二品一标”认证的、符合行业协会标准的产品,统一授权使用“大兴安岭”商标,现已有18家企业获准使用“大兴安岭”商标。是全国唯一的“中国北极蓝莓”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有机食品使用权产品总数居全省各地市之首。积极组织重点龙头企业的名牌产品参加黑龙江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和中国国际有机展会,开展“北国野生红豆之乡”、“北疆野生赤芍之乡”的中国特色生态区域认证工作,持续推进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提升了地域特色的绿色食品品牌知名度。

(七)政策支持与科技创新综合发力。全区各地积极出台支企惠企政策,从用地、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扶持激励,对规模化种植、道地种子种苗生产、中药材加工给予政策支持,并创设“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兜底性激励条款,针对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具有侧重性的相关优惠政策。如:塔河县为切实把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好,有效利用资金补助,连续两年实施《塔河县申请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及品牌建设奖励办法》;呼玛县出台《金莲花种植扶持方案》、《呼玛县水飞蓟补贴政策》等政策,最大限度帮扶大兴安岭利沃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做大做强。全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集中打造大兴安岭优势产品。大兴安岭超越野生浆果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哈尔滨医科大学进行越桔口服液防治阿尔茨海默病及改善学习记忆功能产品研发,与哈尔滨商业大学“抗肿瘤天然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进行蓝靛果复合物开发,蓝莓原浆的制作方法和功能饮料的制作已成功申请专利。大兴安岭益康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与东北林业大学开展了蔓越莓偃松仁多肽口服液研制。 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兴安岭利沃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水飞蓟中提取水飞蓟素和水飞蓟宾。大兴安岭昌茂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加大中药材产品研发力度,开发出蒲公英茶、老山芹茶等中药新产品。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立足生态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加工业,抓龙头、扩基地、拓市场,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全区加工业整体运行来看,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精深加工少、产品档次不高、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经济带动作用等短板仍未得到有效改变,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企业规模有待扩大。经过多年的培育,区内农产品加工产业规模有所扩大,但是从整体来看,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加工企业总数仅为15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数是由家庭手工作坊或家族企业发展而来,工作人员多以家庭成员为主,企业规模小、分布散乱问题显著。全区农产品加工主要以小型企业为主,有的甚至还处于传统的手工作坊状态,仍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这类中小型加工企业在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占比超过70%。而且农产品加工没有形成统一的农业加工园区,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优势,这种“小而散”的经营模式无法适应未来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利于整体农产品加工水平的提升。

(二)发展速度有待提高。大兴安岭地区耕地总面积相对较小,农产品产量相对较低,即使是我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优势作物大豆,也存在着大豆亩产量、油脂和蛋白质含量偏低等问题。我区地处边远,交通不便,气候寒冷,在常规种养殖上不具优势,加工企业生产成本高,招商引资难度大。加之生活成本高等原因,劳动力外流严重,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用工难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三)产品结构有待改善 。“原产原销”现象严重,农产品加工转换能力低,大部分农产品没有实现落地加工,大豆、小麦多以原字号形式输出,精深加工农产品数量少。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业主要处于初级加工层次,产品以米、 面、油等为主,加工层次低、农产品综合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大,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产品加工链条。深加工所涉及区域较窄,仅集中于蓝莓加工领域,对各种氨基酸类、有机酸类、微生物纤维素等粮食深加工产品没有企业涉足。

(四)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人才一直是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区域位置处于劣势,高等学校毕业学生和相关专业的人才不愿意在此工作,技术人才与新产品的研发人才匮乏,又未能与高校、科研院所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与合作机制,很多技术性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导致全区农产品加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精深加工水平低,产品单一、质量和档次不高。又由于企业的科研投入少,绝大多数加工企业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偏低,生产工艺落后,吸收新技术能力不足,缺乏持续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科学技术支撑,资源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效率低,劳动生产率低下,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资源优势还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五)原料保障有待加强。产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蓝莓加工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原料与产品加工衔接不紧密。致使加工企业因缺乏足够原料,多数蓝莓加工企业所储备原料仅能满足3-4月生产所需,生产难以达产。订单农业生产发展有待规范,如利沃康药业的水飞原料订单合同履约率较低,造成原料持续供应和原料质量得不到充分保障,进而影响我区农业加工产业做大做强。

(六)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仅有6家,龙头企业数量少,总体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辐射力较弱。产品定位不高。精深层次加工比重小,缺少拳头产品,传统产品多,特色品牌少,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没有形成自主特色品牌,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需求;品牌竞争力不强。全区农产品品牌纷杂,品牌散、乱、多现象严重,没有在国内和省内影响力和知名度高的品牌产品,难以形成竞争优势,致使 “好东西” 没能卖上“好价钱”;销售渠道较窄。尽管近几年电商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一些企业销售方式,但在产品的营销上仍以传统的商超销售渠道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七)企业融资贷款渠道有待拓宽。目前,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资金需求量大,但金融机构贷款手续繁杂、门槛高,不能完全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日益增长的信贷需求。特别是一些小微企业,由于缺少有效的抵押物,基本贷不到款。由于缺乏资金,企业无力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企业在季节性收购农产品资金压力大,导致原料储备不足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是提高我区农业竞争力和农民收益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下步,我区要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通过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品牌建设、增强科技创新力度、积极落实相关扶持政策等系列措施,全力打造“大兴安岭”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寒带生物产业基地,努力将“大兴安岭”品牌做强做大,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抓好顶层设计,立足全区农业资源禀赋,认真研究和科学制定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切实保证各阶段目标和总目标的如期实现。优化财政投入机制,增加财政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有效投入,整合现有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倾斜力度;充分发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优化加工原料生产空间布局,打造一批生态、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实现加工原料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农产品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优势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配置,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二)发挥优势,做强特色产业。大兴安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按照“把特色产业做大、把优势产业做强”的思路,以蓝莓、大豆等优势主导产业为基础,发挥超越、百盛、林格贝等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着力培育一批整体实力强、发展来势好、品牌竞争力优的特色加工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全面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全力推动农业加工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强化招商引资。为了带动农产品深加产业的产业升级,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引进一批企业规模大、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国内大型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有效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三)强化培育,打造龙头企业。鉴于全区当前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与实力现状,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突破口,着力扶持与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更多就业,开发出更多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与竞争力;依托大兴安岭资源和区位优势,围绕蓝莓加工等优势产业,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引导管理帮扶、强强联合做大、股份制改造等综合措施,促使龙头企业规模扩大和档次提升;加强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引导龙头企业向园区集聚,着力打造一批资源配置合理、区域特色鲜明、带动能力突出的农产品加工业集群,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引领,中小企业协作配套、规模效应显著、集群集聚的发展格局;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对一些经营不善的小微企业兼并重组,盘活资源,提高加工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四)规模经营,推动基地建设。原料是加工企业的生存的“食粮”。政府要加强规范和政策引导,加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对特色原料基地要给予奖补等政策性扶持。围绕优势产品,打造一批标准化原料基地。加大野生浆(坚)果资源管理,划定保护区域,科学进行蓝莓、越橘、榛子的抚育,促进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利用新一轮国家“扩种大豆”契机,加大托管服务,引导农民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耕种、统一收获,提高集约化程度,建设优质大豆原料生产基地。鼓励企业自建标准化原料基地,直接参与加工专用原料生产,建设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管理的原料基地。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户建立合作关系,完善双方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与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订单农业”模式,构建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发展扩大原料基地。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通过合作社的规范发展、快速发展,提高基地的集约化、标准化、科技化水平,增强基地原料供给能力,为企业农产品加工提供优质、充足的原料保证。

(五)科研创新,提高研发能力。农产品加工业要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和人才。要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深精方向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满足公众对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引导企业从高校、社会上招聘技术人才,加强企业科研队伍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推进产品更新换代,加快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逐步形成自己的开发技术和创新优势;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和设备更新改造步伐,走技术挖潜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政府要积极鼓励与引导相关加工企业多与高校、科研单位开展有效互动,充分发挥院所的科研优势,加快推进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产品加工整体水平。

(六)突出特色,推进品牌建设。要强化品牌意识,打造出“叫得出、叫得响”的优质品牌。加大优势品牌培育,进一步推进品牌农业战略,充分发挥大兴安岭绿色生态产品的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推广“大兴安岭”品牌,依托现有的主导资源和现有农产品品牌,做好“特”字这篇大文章,不断引导企业研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将单一农产品品牌扩展成系列农产品品牌,将区域性农产品名牌提升成全国性农产品名牌,让绿色品牌产品深入人心,进一步实现品牌效益的最大化;积极培育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地域名片”,对现有的农产品品牌进行整合升级,构建起富有大兴安岭特色的大品牌,增强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做好现有品牌的保护。鼓励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强化产品质量和品牌管理,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和农业品牌保护,切实维护和扩大影响力、认知度;创新营销方式。利用公众对绿色健康产品的追求心理,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平台和农博会、展销会等渠道大力宣传绿色农产品,依托“北极珍品汇”等电商平台开办线上“云展馆”,利用三维漫游、3D建模、VR等技术打造“永不落幕的展会”,扩大我区绿色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七)政策扶持,增加企业活力。要加大政策层面的支持力度,将农产品加工业所需人才纳入当地人才引进计划,探索小微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厂房临时用地保障机制,将废弃和闲置的厂房和建设用地优先安排给农产品加工企业使用,简化审批手续;加大财政支持。各级财政支农资金与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的使用应向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创新、质量标准以及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用途倾斜;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的难题,确保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充足的发展后劲;加大税收扶持。结合企业当年经营状况、科技投入、纳税情况,对企业进行综合评比。根据评比名次给予企业相应的奖励;加大金融信贷支持。金融机构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逐步提高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投入。对经营模式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并及时为龙头企业种养基地农户提供所需贷款,根据项目生产周期适当延长贷款年限。(作者单位:大兴安岭地区政协)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