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呼唤绿色金融

时间:2024-06-25 14:41:22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谢佳宇

摘要:本文旨在从我国“三农”历史背景入手,主要表现在:传统农业存在问题、乡村落后面临挑战、生态环境缺乏保护、持续发展理念兴起、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出了深入贯彻“碳达峰、碳中和”决策的现实需求,主要体现在:绿色金融供给不足、绿色转型迫在眉睫、资源整合刻不容缓、标准体系亟待健全、环保意识亟需提升,最后重点探索了“四大”绿色金融工作创新,即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文章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方向和措施,为促进乡村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战略、战术支持。

关键词:乡村振兴;绿色金融;绿色通道;金融机构;双碳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聚焦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服务六大领域,围绕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促进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思考。

一、历史背景

(一)传统农业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部分地区传统农业存在粗放经营、生产力滞后、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一是粗放式经营。我国农业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规模较小、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粗放式经营,土地细碎化严重,劳动生产率低下,导致农业生产效益整体偏低。二是生产力滞后。有的地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缺乏机械化和信息化应用,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进步的成果,严重制约和限制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三是资源利用率不高。现存的传统农业对土地、水资源的利用频次不高、利用效率不足,导致大量荒地出现,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比较严重,不利于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也对农业及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二)乡村落后面临挑战

我国乡村地区发展长期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限制了乡村与城市的发展平衡。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在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不足,交通不便阻碍了产品流通,电力缺乏制约了乡村经济发展。二是公共服务不足。有的乡村缺乏足够的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卫生条件有限、文化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导致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相对偏低,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三是发展不平衡。工业化进程主要集中在城市,而乡村发展相对缓慢,导致城乡“剪刀差”不断拉大,亟需加快乡村发展速度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三)生态环境缺乏保护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我国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主要问题有:一是水资源污染。有的乡村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导致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多种污染物超标。二是大气污染。有的乡村燃煤和工业排放使乡村地区酸雨、霾霾天气时有发生。三是土壤退化。部分农业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四是生物多样性下降。有的乡村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种群数量明显减少。五是森林覆盖率下降。有的乡村地区原有森林面积缩减,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也威胁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绿色金融逐渐受到重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种手段。

(四)持续发展理念兴起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断提高,社会开始更加关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金融作为可持续金融的一种形式,强调在金融活动中考虑环境和社会因素,推动经济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立体式思维优化。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在制定和实施政策、开展经济活动时,全面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这种综合性、立体化思维使得人们更加关注经济活动对社会公平、环境健康的影响,避免了过度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问题。二是绿色金融兴起。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乡村振兴呼唤绿色金融,成为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绿色金融倡导在金融决策中考虑环境和社会的因素,通过资金的合理配置来促进可持续发展。这种方式有助于引导资源向对环境友好、社会可持续的项目和产业倾斜,包括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三是社会责任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也加强了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感。企业逐渐认识到其经营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应对这些影响负有责任。绿色金融作为一种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通过支持可持续项目和业务,推动了企业更为负责任的经营方式。

(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突出解决“三农”问题。一是重视农民增收。为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收入,乡村振兴战略将农村经济发展与改善农民待遇紧密结合。运用绿色金融,为农村产业升级、农产品加工等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农业增效,从而改善农民收入。二是强化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改善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促使农业规模适度、产业健康、高效稳定发展。三是维护农村稳定。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中国亟需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困难等问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从而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夯实农村稳定基础。

二、现实需求

(一)绿色金融供给不足

目前,乡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现实、合理、有效需求,已经成为制约乡村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主要是两个方面体现:首先,总量不适应。当前乡村绿色金融的供给规模与巨大的绿色融资需求相比,严重不匹配。以“三农”领域为例,光是农业绿色转型和乡村污染治理就需要大量资金。如果不能通过绿色金融创新满足这些需求,乡村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会受到极大制约。其次,结构不合理。与城市相比,农村金融业发展程度依然有待提高,普惠金融不发达是关键症结;部分金融机构在乡村的覆盖率不广、产品差异化不明显、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升,这都制约了绿色金融在乡村的有效供给。

(二)绿色转型迫在眉睫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走上绿色低碳道路。这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需要,也是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是环保需要。乡村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迫切需要绿色转型来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是发展需要。发展绿色产业、走绿色发展道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因此,必须抓住乡村绿色转型的重要时机,利用好绿色金融这个有效工具,为乡村绿色低碳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三)资源整合刻不容缓

乡村绿色转型,需要整合各类资源,并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结合,形成合力。一是渠道整合。要汇聚政府、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等各方渠道资源通力配合来推进。同时,要加强人才队伍渠道建设,培育具有绿色金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团队,为绿色金融业务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从而共同推动绿色金融在乡村的创新应用。二是要素整合。要紧密围绕当期乡村绿色低碳发展的实际需求,着力整合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资源,打造服务绿色经济发展的要素配置体系。同时,要加强要素资源的统筹配置和协同利用,提高要素资源使用效率。三是产业整合。要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整合各类资源支持绿色农业、绿色建材、绿色旅游、清洁能源等优质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产业引导和支撑作用。

(四)标准体系亟待健全

当前,适合乡村特点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需要完善,这对规范绿色金融尤为重要。一是管理制度需完善。部分银行还没有建立系统、完善的绿色金融内部管理制度,组织架构、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制度不健全,导致绿色金融业务开展存在一定盲区。二是风控能力待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有待提高。绿色金融项目规模较大,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中小银行。当前,许多银行在项目评估、客户尽职调查、贷后监管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亟须加强风险管理。三是标准体系不统一。首先,评级标准不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ESG评级机构有600多家,各评级机构标准不一,给市场带来一定困扰。与此同时,评级操作存在主观性,也可能造成结果偏差。其次,产业标准不一。缺乏统一的绿色农业及相关产业标准,一些“非绿”项目可能冒充绿色融资项目。再次,流程标准不一。没有规范的评估乡村绿色项目的标准程序,可能导致失真性的绿色项目评估。这都增加了绿色金融的误导风险。

(五)环保意识亟需提升

最后,还需要通过多渠道宣传引导,增强广大乡村客户、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目前除了对上市公司之外,对其他企业、经济体的环境信息披露并无强制要求,银行在进行绿色金融活动过程中,难以获得足量的企业数据。需要让他们认识到发展绿色农业、支持绿色项目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积极采取绿色低碳措施,逐步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这需要政府、客户、银行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推进乡村绿色转型。

三、工作创新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呼唤金融创新,通过适时创新,孕育绿色金融。

(一)产品创新

1、开发绿色核算产品。一是碳足迹测算工具。开发智能化的碳足迹测算工具,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提高碳排放测算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这种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农业项目等进行绿色产业的碳足迹评估,为其制定减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二是绿色产业核算服务平台。建设绿色产业核算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核算数据和工具,为乡村振兴项目提供一站式绿色产业核算解决方案。该平台可涵盖碳排放、资源利用、环境效益等多方面的核算,为乡村企业提供全面的绿色发展支持。三是绿色产业交易系统。设计绿色产业交易系统,促进绿色市场的发展,使乡村企业更好地参与绿色交易,实现绿色产业的升级。这种系统可以为乡村地区的绿色产品提供更广泛的市场渠道,同时促使企业更注重环境友好型生产经营。

2、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一是绿色信贷。例如“碳排贷”,包括碳排放权、碳汇权益等以碳排放减少为基础的贷款产品,帮助企业管理碳排放风险;“林业贷”,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国家储备林贷款等“林业绿色贷”产品,以促进乡村的森林资源可持续管理,以支持绿色建材产业的发展;绿色农户贷款、绿色农村基础设施贷款等,满足乡村多层次的绿色融资需求。二是绿色理财。例如可持续投资基金,专注于投资乡村振兴相关的绿色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尤其是设立碳基金,用于投资碳减排项目,推动碳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和创新;绿色保险,针对农业、环保等乡村特色,推出与新能源、清洁技术、碳排放等相关的保险产品,为投资者和企业投资风险保障,还能为农户提供自然灾害、疾病等方面的防范保障,提高风险承受能力。三是绿色债券。金融机构应积极支持地方政府和乡村企业,优先发行绿色债券,用于支持乡村环境治理和产业发展以及支持绿色建材项目。四是绿色衍生品。与交易所合作开发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碳金融投资工具,支持乡村绿色产业链的风险管理和财务规划,促进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和合理提升。五是新兴金融。例如乡村旅游金融产品,支持乡村绿色旅游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经济动力;电子商务金融产品,大力支持绿色农产品线上销售,扶持乡村电商的蓬勃发展。

(二)服务创新

1、增强绿色意识。一是公众宣传。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环保意识宣传力度,采用线上线下渠道,增加宣传覆盖面。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应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开展定制化的环保意识宣教活动,引导客户巩固绿色理念。二是员工培训。制定ESG培训计划,不定期加强员工绿色金融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金融从业者对ESG风险的敏感度,提高其ESG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增强员工宣传绿色金融理念的意识。二是披露规范。政府应进一步扩大强制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范围,覆盖更多中小企业。这可以促使更多企业潜意识重视环保。三是优惠配套。可以设置对符合绿色标准和认证的企业,给予更优惠的贷款利率,鼓励企业主动提供环境信息,以获得更优惠的贷款条件;银行业监管部门可以明确要求,银行优先考虑信息提供充分的企业,以激励企业主动真实报送数据。

2、优化绿色服务。一是智慧金融。在客户识别、项目评级、风险控制等方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推出理财产品和发行机构理财能力评价体系,以及银行财富管理,实现绿色金融服务的智能化。二是咨询服务。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提供碳中和转型咨询、绿色供应链设计等专业化服务,助力企业设计可持续经营战略和可持续转型,推动清洁技术的商业化。同时还可提供增值服务,包括提供碳中和转型顾问、开展碳资产评估等,支持企业开发碳汇、碳信用等新型碳金融资产,拓展服务领域。三是绿色通道。要建立“绿色通道”,采用信息技术优化审批流程,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确保绿色项目融资快速到位。

3、精选绿色项目。一是绿色农业项目。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提供贷款服务,支持精选绿色农业项目,将更多的资金引入绿色项目,提高这些项目的合规融资水平,包括但不限于推动有机农业、可持续农业和绿色种植业的发展。这有助于改善传统农业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还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绿色农业和生态环境治理领域,推动项目的可持续性。二是生态环境治理项目。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服务,支持筛选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包括水资源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土壤保护等。这有助于改善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解决水资源、大气和土壤污染等问题,为可持续农村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三是绿色信贷扩面增量。金融机构应积极推动绿色信贷扩面增量,将绿色信贷服务,面向更广泛的乡村区域。通过覆盖更多绿色项目、碳排放减少项目、新能源、风电、光伏等领域,金融机构可以推动乡村更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机制创新

1、完善风险管理机制。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治理(Governance)的缩写,代表了企业或投资项目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在绿色金融生态系统中,整合ESG因素进入风险管理流程,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识别和管理与环境、社会和治理相关的潜在风险。这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并满足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对ESG标准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一是评估系统。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的ESG评估系统,实现对乡村振兴项目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风险的精准识别和评估,将ESG因素融入项目全流程风险管理。能够评估客户的绿色承诺及履行能力,还能确保资金真正用于绿色环保领域,避免出现“绿洗”行为。二是风险分担机制。发挥政府、保险公司等作用,建立项目风险分担机制,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乡村绿色发展领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监测和预警机制。建立定期的ESG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对已投资项目的ESG表现跟踪监测,出现问题时快速发出风险预警,防止风险进一步恶化。四是退出机制。加强对高环境风险行业的管理,对环境负面影响大,且整改无效的高风险项目,完善规范的退出机制。

2、建立信息管理机制。一是数据平台。建设绿色金融大数据平台,打通绿色金融各方信息流通,发布绿色金融报告,整合并展示乡村振兴项目的绿色金融业务数据,提供环保项目更透明、可信赖的数据支持,同时开发APP等更便捷查询。二是信息标准。制定并推广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标准,明确乡村振兴绿色金融项目应披露的信息,制定信息披露的标准格式、内容和时间间隔要求,提高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可比性。三是指数评价。定期发布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指数,评价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质量。建立第三方认证机制,提高信息披露的公信力。四是技术应用。探索使用区块链技术,确保绿色金融信息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提高信息披露的安全性。

3、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将绿色金融“扩面增量”列入考核范围;对绿色金融业务取得显著成效的机构,给予奖励和表彰;对绿色金融业务占比较低、环保风险管理不到位的机构,实施约谈和风险提示;对“绿色洗牌”行为严厉处罚,坚决遏制道德风险;建立绿色金融“黑名单”制度,将问题严重的机构列入,限制业务清单。

(四)模式创新

1、弘扬国际合作模式。一是加强国际交流。在绿色金融标准制定、绿色项目开发、风险管理等方面加强国际绿色金融合作,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在乡村低碳发展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为我国乡村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借鉴。二是推动“一带一路”。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鼓励金融机构为沿线国家乡村绿色低碳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推动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三是拓展境外市场。支持金融机构“走出去”,通过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参股等方式,拓展乡村绿色金融业务,提升我国绿色金融服务的国际影响力。四是防范境外风险。加强对境外绿色金融业务的监测和管理,防范可能的法律风险、政治风险等,保障我国金融机构的海外权益。

2、优化跨界联合模式。跨界合作有助于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一是环境科技机构。与环境科技机构合作,能够借助其先进技术手段,推动碳核算等绿色金融领域的技术创新。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碳足迹测算工具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同时推动绿色金融生态系统的建设。 二是第三方评估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在环保领域具有专业性和客观性,与其合作可以为绿色金融项目提供独立、客观的评估服务,增强金融机构对项目可持续性的把控和风险管理。三是绿色咨询机构。绿色咨询机构在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拥有专业知识,与其深入合作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全面的绿色金融服务,包括项目可行性分析、环境风险评估等。环境科技、绿色咨询等机构的专业能力与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3、拓展专营机构模式。鼓励县域农商行、村镇银行等设立绿色金融部门或专营机构,更好地支持本地区乡村绿色低碳项目。一是凸显地方特色。设立绿色金融部门或专营机构能够更好地贴近本地区的乡村绿色低碳项目特点。不同地区的绿色金融需求有所差异,地方金融机构能更精准地了解本地乡村发展需求,推动更符合实际情况的绿色金融业务。二是易于项目支持。设立专门的绿色金融部门或机构有助于金融机构更深入地了解、评估和支持绿色项目。这有助于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减少由于不了解项目特色而导致的风险。三是方便社区融资。本地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服务当地社区,通过设立绿色金融部门,可以鼓励社区居民更主动地参与和支持绿色金融项目。这有助于形成社区共识,推动乡村绿色低碳事业的发展。四是高效信息沟通。设立专门机构有利于金融机构与当地政府、企业、村民之间的信息沟通。更加紧密的合作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合作生态,推动绿色金融事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

4、建立研究院模式。成立绿色金融/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院,抓住重大战略、紧贴现实需求,围绕重点领域出题目、做文章,从加快创新转化的角度,推出一批切合市场需求的绿色金融拳头产品、ESG风险管理、绿色金融信息披露制度等领域的工作创新,助力绿色产业从“含绿量”提升发展至“含金量”。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公司业务部)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振兴论坛    
观察思考

乡村振兴呼唤绿色金融

时间:2024-06-25 14:41:22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谢佳宇

摘要:本文旨在从我国“三农”历史背景入手,主要表现在:传统农业存在问题、乡村落后面临挑战、生态环境缺乏保护、持续发展理念兴起、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出了深入贯彻“碳达峰、碳中和”决策的现实需求,主要体现在:绿色金融供给不足、绿色转型迫在眉睫、资源整合刻不容缓、标准体系亟待健全、环保意识亟需提升,最后重点探索了“四大”绿色金融工作创新,即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文章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方向和措施,为促进乡村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战略、战术支持。

关键词:乡村振兴;绿色金融;绿色通道;金融机构;双碳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聚焦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服务六大领域,围绕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促进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思考。

一、历史背景

(一)传统农业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部分地区传统农业存在粗放经营、生产力滞后、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一是粗放式经营。我国农业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规模较小、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粗放式经营,土地细碎化严重,劳动生产率低下,导致农业生产效益整体偏低。二是生产力滞后。有的地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缺乏机械化和信息化应用,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进步的成果,严重制约和限制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三是资源利用率不高。现存的传统农业对土地、水资源的利用频次不高、利用效率不足,导致大量荒地出现,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比较严重,不利于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也对农业及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二)乡村落后面临挑战

我国乡村地区发展长期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限制了乡村与城市的发展平衡。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在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不足,交通不便阻碍了产品流通,电力缺乏制约了乡村经济发展。二是公共服务不足。有的乡村缺乏足够的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卫生条件有限、文化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导致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相对偏低,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三是发展不平衡。工业化进程主要集中在城市,而乡村发展相对缓慢,导致城乡“剪刀差”不断拉大,亟需加快乡村发展速度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三)生态环境缺乏保护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我国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主要问题有:一是水资源污染。有的乡村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导致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多种污染物超标。二是大气污染。有的乡村燃煤和工业排放使乡村地区酸雨、霾霾天气时有发生。三是土壤退化。部分农业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四是生物多样性下降。有的乡村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种群数量明显减少。五是森林覆盖率下降。有的乡村地区原有森林面积缩减,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也威胁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绿色金融逐渐受到重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种手段。

(四)持续发展理念兴起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断提高,社会开始更加关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金融作为可持续金融的一种形式,强调在金融活动中考虑环境和社会因素,推动经济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立体式思维优化。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在制定和实施政策、开展经济活动时,全面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这种综合性、立体化思维使得人们更加关注经济活动对社会公平、环境健康的影响,避免了过度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问题。二是绿色金融兴起。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乡村振兴呼唤绿色金融,成为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绿色金融倡导在金融决策中考虑环境和社会的因素,通过资金的合理配置来促进可持续发展。这种方式有助于引导资源向对环境友好、社会可持续的项目和产业倾斜,包括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三是社会责任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也加强了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感。企业逐渐认识到其经营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应对这些影响负有责任。绿色金融作为一种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通过支持可持续项目和业务,推动了企业更为负责任的经营方式。

(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突出解决“三农”问题。一是重视农民增收。为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收入,乡村振兴战略将农村经济发展与改善农民待遇紧密结合。运用绿色金融,为农村产业升级、农产品加工等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农业增效,从而改善农民收入。二是强化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改善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促使农业规模适度、产业健康、高效稳定发展。三是维护农村稳定。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中国亟需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困难等问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从而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夯实农村稳定基础。

二、现实需求

(一)绿色金融供给不足

目前,乡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现实、合理、有效需求,已经成为制约乡村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主要是两个方面体现:首先,总量不适应。当前乡村绿色金融的供给规模与巨大的绿色融资需求相比,严重不匹配。以“三农”领域为例,光是农业绿色转型和乡村污染治理就需要大量资金。如果不能通过绿色金融创新满足这些需求,乡村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会受到极大制约。其次,结构不合理。与城市相比,农村金融业发展程度依然有待提高,普惠金融不发达是关键症结;部分金融机构在乡村的覆盖率不广、产品差异化不明显、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升,这都制约了绿色金融在乡村的有效供给。

(二)绿色转型迫在眉睫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走上绿色低碳道路。这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需要,也是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是环保需要。乡村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迫切需要绿色转型来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是发展需要。发展绿色产业、走绿色发展道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因此,必须抓住乡村绿色转型的重要时机,利用好绿色金融这个有效工具,为乡村绿色低碳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三)资源整合刻不容缓

乡村绿色转型,需要整合各类资源,并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结合,形成合力。一是渠道整合。要汇聚政府、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等各方渠道资源通力配合来推进。同时,要加强人才队伍渠道建设,培育具有绿色金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团队,为绿色金融业务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从而共同推动绿色金融在乡村的创新应用。二是要素整合。要紧密围绕当期乡村绿色低碳发展的实际需求,着力整合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资源,打造服务绿色经济发展的要素配置体系。同时,要加强要素资源的统筹配置和协同利用,提高要素资源使用效率。三是产业整合。要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整合各类资源支持绿色农业、绿色建材、绿色旅游、清洁能源等优质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产业引导和支撑作用。

(四)标准体系亟待健全

当前,适合乡村特点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需要完善,这对规范绿色金融尤为重要。一是管理制度需完善。部分银行还没有建立系统、完善的绿色金融内部管理制度,组织架构、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制度不健全,导致绿色金融业务开展存在一定盲区。二是风控能力待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有待提高。绿色金融项目规模较大,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中小银行。当前,许多银行在项目评估、客户尽职调查、贷后监管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亟须加强风险管理。三是标准体系不统一。首先,评级标准不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ESG评级机构有600多家,各评级机构标准不一,给市场带来一定困扰。与此同时,评级操作存在主观性,也可能造成结果偏差。其次,产业标准不一。缺乏统一的绿色农业及相关产业标准,一些“非绿”项目可能冒充绿色融资项目。再次,流程标准不一。没有规范的评估乡村绿色项目的标准程序,可能导致失真性的绿色项目评估。这都增加了绿色金融的误导风险。

(五)环保意识亟需提升

最后,还需要通过多渠道宣传引导,增强广大乡村客户、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目前除了对上市公司之外,对其他企业、经济体的环境信息披露并无强制要求,银行在进行绿色金融活动过程中,难以获得足量的企业数据。需要让他们认识到发展绿色农业、支持绿色项目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积极采取绿色低碳措施,逐步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这需要政府、客户、银行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推进乡村绿色转型。

三、工作创新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呼唤金融创新,通过适时创新,孕育绿色金融。

(一)产品创新

1、开发绿色核算产品。一是碳足迹测算工具。开发智能化的碳足迹测算工具,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提高碳排放测算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这种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农业项目等进行绿色产业的碳足迹评估,为其制定减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二是绿色产业核算服务平台。建设绿色产业核算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核算数据和工具,为乡村振兴项目提供一站式绿色产业核算解决方案。该平台可涵盖碳排放、资源利用、环境效益等多方面的核算,为乡村企业提供全面的绿色发展支持。三是绿色产业交易系统。设计绿色产业交易系统,促进绿色市场的发展,使乡村企业更好地参与绿色交易,实现绿色产业的升级。这种系统可以为乡村地区的绿色产品提供更广泛的市场渠道,同时促使企业更注重环境友好型生产经营。

2、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一是绿色信贷。例如“碳排贷”,包括碳排放权、碳汇权益等以碳排放减少为基础的贷款产品,帮助企业管理碳排放风险;“林业贷”,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国家储备林贷款等“林业绿色贷”产品,以促进乡村的森林资源可持续管理,以支持绿色建材产业的发展;绿色农户贷款、绿色农村基础设施贷款等,满足乡村多层次的绿色融资需求。二是绿色理财。例如可持续投资基金,专注于投资乡村振兴相关的绿色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尤其是设立碳基金,用于投资碳减排项目,推动碳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和创新;绿色保险,针对农业、环保等乡村特色,推出与新能源、清洁技术、碳排放等相关的保险产品,为投资者和企业投资风险保障,还能为农户提供自然灾害、疾病等方面的防范保障,提高风险承受能力。三是绿色债券。金融机构应积极支持地方政府和乡村企业,优先发行绿色债券,用于支持乡村环境治理和产业发展以及支持绿色建材项目。四是绿色衍生品。与交易所合作开发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碳金融投资工具,支持乡村绿色产业链的风险管理和财务规划,促进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和合理提升。五是新兴金融。例如乡村旅游金融产品,支持乡村绿色旅游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经济动力;电子商务金融产品,大力支持绿色农产品线上销售,扶持乡村电商的蓬勃发展。

(二)服务创新

1、增强绿色意识。一是公众宣传。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环保意识宣传力度,采用线上线下渠道,增加宣传覆盖面。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应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开展定制化的环保意识宣教活动,引导客户巩固绿色理念。二是员工培训。制定ESG培训计划,不定期加强员工绿色金融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金融从业者对ESG风险的敏感度,提高其ESG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增强员工宣传绿色金融理念的意识。二是披露规范。政府应进一步扩大强制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范围,覆盖更多中小企业。这可以促使更多企业潜意识重视环保。三是优惠配套。可以设置对符合绿色标准和认证的企业,给予更优惠的贷款利率,鼓励企业主动提供环境信息,以获得更优惠的贷款条件;银行业监管部门可以明确要求,银行优先考虑信息提供充分的企业,以激励企业主动真实报送数据。

2、优化绿色服务。一是智慧金融。在客户识别、项目评级、风险控制等方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推出理财产品和发行机构理财能力评价体系,以及银行财富管理,实现绿色金融服务的智能化。二是咨询服务。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提供碳中和转型咨询、绿色供应链设计等专业化服务,助力企业设计可持续经营战略和可持续转型,推动清洁技术的商业化。同时还可提供增值服务,包括提供碳中和转型顾问、开展碳资产评估等,支持企业开发碳汇、碳信用等新型碳金融资产,拓展服务领域。三是绿色通道。要建立“绿色通道”,采用信息技术优化审批流程,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确保绿色项目融资快速到位。

3、精选绿色项目。一是绿色农业项目。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提供贷款服务,支持精选绿色农业项目,将更多的资金引入绿色项目,提高这些项目的合规融资水平,包括但不限于推动有机农业、可持续农业和绿色种植业的发展。这有助于改善传统农业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还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绿色农业和生态环境治理领域,推动项目的可持续性。二是生态环境治理项目。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服务,支持筛选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包括水资源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土壤保护等。这有助于改善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解决水资源、大气和土壤污染等问题,为可持续农村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三是绿色信贷扩面增量。金融机构应积极推动绿色信贷扩面增量,将绿色信贷服务,面向更广泛的乡村区域。通过覆盖更多绿色项目、碳排放减少项目、新能源、风电、光伏等领域,金融机构可以推动乡村更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机制创新

1、完善风险管理机制。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治理(Governance)的缩写,代表了企业或投资项目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在绿色金融生态系统中,整合ESG因素进入风险管理流程,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识别和管理与环境、社会和治理相关的潜在风险。这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并满足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对ESG标准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一是评估系统。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的ESG评估系统,实现对乡村振兴项目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风险的精准识别和评估,将ESG因素融入项目全流程风险管理。能够评估客户的绿色承诺及履行能力,还能确保资金真正用于绿色环保领域,避免出现“绿洗”行为。二是风险分担机制。发挥政府、保险公司等作用,建立项目风险分担机制,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乡村绿色发展领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监测和预警机制。建立定期的ESG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对已投资项目的ESG表现跟踪监测,出现问题时快速发出风险预警,防止风险进一步恶化。四是退出机制。加强对高环境风险行业的管理,对环境负面影响大,且整改无效的高风险项目,完善规范的退出机制。

2、建立信息管理机制。一是数据平台。建设绿色金融大数据平台,打通绿色金融各方信息流通,发布绿色金融报告,整合并展示乡村振兴项目的绿色金融业务数据,提供环保项目更透明、可信赖的数据支持,同时开发APP等更便捷查询。二是信息标准。制定并推广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标准,明确乡村振兴绿色金融项目应披露的信息,制定信息披露的标准格式、内容和时间间隔要求,提高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可比性。三是指数评价。定期发布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指数,评价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质量。建立第三方认证机制,提高信息披露的公信力。四是技术应用。探索使用区块链技术,确保绿色金融信息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提高信息披露的安全性。

3、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将绿色金融“扩面增量”列入考核范围;对绿色金融业务取得显著成效的机构,给予奖励和表彰;对绿色金融业务占比较低、环保风险管理不到位的机构,实施约谈和风险提示;对“绿色洗牌”行为严厉处罚,坚决遏制道德风险;建立绿色金融“黑名单”制度,将问题严重的机构列入,限制业务清单。

(四)模式创新

1、弘扬国际合作模式。一是加强国际交流。在绿色金融标准制定、绿色项目开发、风险管理等方面加强国际绿色金融合作,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在乡村低碳发展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为我国乡村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借鉴。二是推动“一带一路”。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鼓励金融机构为沿线国家乡村绿色低碳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推动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三是拓展境外市场。支持金融机构“走出去”,通过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参股等方式,拓展乡村绿色金融业务,提升我国绿色金融服务的国际影响力。四是防范境外风险。加强对境外绿色金融业务的监测和管理,防范可能的法律风险、政治风险等,保障我国金融机构的海外权益。

2、优化跨界联合模式。跨界合作有助于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一是环境科技机构。与环境科技机构合作,能够借助其先进技术手段,推动碳核算等绿色金融领域的技术创新。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碳足迹测算工具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同时推动绿色金融生态系统的建设。 二是第三方评估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在环保领域具有专业性和客观性,与其合作可以为绿色金融项目提供独立、客观的评估服务,增强金融机构对项目可持续性的把控和风险管理。三是绿色咨询机构。绿色咨询机构在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拥有专业知识,与其深入合作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全面的绿色金融服务,包括项目可行性分析、环境风险评估等。环境科技、绿色咨询等机构的专业能力与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3、拓展专营机构模式。鼓励县域农商行、村镇银行等设立绿色金融部门或专营机构,更好地支持本地区乡村绿色低碳项目。一是凸显地方特色。设立绿色金融部门或专营机构能够更好地贴近本地区的乡村绿色低碳项目特点。不同地区的绿色金融需求有所差异,地方金融机构能更精准地了解本地乡村发展需求,推动更符合实际情况的绿色金融业务。二是易于项目支持。设立专门的绿色金融部门或机构有助于金融机构更深入地了解、评估和支持绿色项目。这有助于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减少由于不了解项目特色而导致的风险。三是方便社区融资。本地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服务当地社区,通过设立绿色金融部门,可以鼓励社区居民更主动地参与和支持绿色金融项目。这有助于形成社区共识,推动乡村绿色低碳事业的发展。四是高效信息沟通。设立专门机构有利于金融机构与当地政府、企业、村民之间的信息沟通。更加紧密的合作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合作生态,推动绿色金融事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

4、建立研究院模式。成立绿色金融/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院,抓住重大战略、紧贴现实需求,围绕重点领域出题目、做文章,从加快创新转化的角度,推出一批切合市场需求的绿色金融拳头产品、ESG风险管理、绿色金融信息披露制度等领域的工作创新,助力绿色产业从“含绿量”提升发展至“含金量”。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公司业务部)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