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洋县人才“联动”共绘“彩鹮乡”
近年来,陕西洋县坚持“筑巢引凤”“固巢养凤”双轨并行,推动人才工作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把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不断将人才创造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11月23日,在洋县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区有机米粉肽深加工项目建设现场,各种工程车辆来回穿梭,工人们紧张作业。“有机米粉肽深加工项目配套有机稻米基地1.5万亩,目前已建成有机米粉、有机婴幼儿米粉等食品深加工生产线各一条,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对延长全县有机产业链条、助力乡村振兴有积极作用。”项目负责人刘建军介绍。近年来,洋县坚持把扩大招商引资、实施项目带动作为推进人才工作的重要支撑,把人才政策宣传作为“双招双引”的重要内容,吸引更多人才、项目、资金落地洋县。以“精准”招才为核心,洋县先后出台《洋县引进高层次人才十条激励政策》《支持返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并设置50个事业单位人才编制用于招引有机产业等专业人才,县财政每年预算500万元人才发展资金,从源头上为吸纳有机产业人才开辟绿色通道。目前,洋县通过全职引进、柔性引进等方式先后聘请300余名高层次人才担任经济社会发展顾问,组建“科学家+工程师”团队数量7个,拥有“新双创”队伍14支、科技经纪人9名,与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签订重大人才产业合作项目20多个,有力充实全县各类产业转型发展的“智囊团”。“王老师讲得很棒,关于中药材种植技术和市场现况的讲解直观又易懂。”12月4日,在洋县召开的茯苓天麻种植培训会上,全国中药协会茯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先有先生绘声绘色地给1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茯苓、天麻种植大户讲解培训,接受“充电”,大家带着问题来,满载“干货”回,收获满满。
陕西庆瑞丰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全国获苓、天麻产业链招商及种植技术培训大会
2021年,陕西庆瑞丰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利用本地丰富的林业资源,积极开展茯苓、天麻、羊肚菌、赤松茸、等高档食药用菌良种的选育、菌种研发和规范化种植技术推广、产品回收深加工,形成一条完整的食药用菌产业链。当前,已经成为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为更好发挥以产聚才作用,洋县将原有的产业园重新整合,建成洋县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区,聘请85名高级顾问为全县有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目前,该园区已吸引40家企业入园,并在5家企业建立省、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洋县与西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科院地理资源研究所等国内十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校地合作联盟、院士专家工作站、科学实验基地等37个创新平台,助力专家教授深入一线,因地制宜为产业发展找问题、谋出路,通过“传帮带”,用人才“活水”灌溉乡村“沃土”。 枝繁巢暖,凤自来栖。人才竞相汇聚的背后是洋县持续优化人才生态的结果。洋县紧扣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各类科创平台建设,“产业地图”和“人才图谱”比翼齐飞的图景正在上演。
绘就“百骏图” 用才有效
今年7月,洋县与陕西理工大学签订校地人才合作协议,组建“博士挂职团”,建立校地人才输送培养机制,打造“博士研究生挂职团”平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科技、人才交流合作。虞小强博士自今年挂职洋县农业农村局以来,聚焦黑米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充分发挥陕西理工大学校友资源优势和科研平台,积极谋划生态补偿项目和校企技术合作,为洋县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业竞争力注入强劲动能。
洋县与陕西理工大学签订校地人才合作协议
“下一步,我们计划依托校地合作平台,对洋县有机黑米产业进行更深的调查研究,助推其释放经济聚合作用,并进一步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虞小强表示。虞小强的“牵线搭桥”是人才政策发挥作用的具体体现,更是有效盘活科研资源、带动产业升级、造福一方群众的生动实践。在产才融合新格局下,洋县绿色生态农业装上“最强引擎”。目前,洋县先后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称号,洋县有机食品产业集群被评为全省第一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如今的洋县,各类人才“竞相争艳”,实现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扎根有沃土,县域经济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