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甜蜜葡萄 “串”起乡村致富路

时间:2024-06-22 23:29:25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12期作者:张倩 李兰凯

初夏,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处处生机盎然。葡萄种植基地里,一排排葡萄架井然有序,一串串碧绿的葡萄穗正攒着劲生长。疏果、上条、打头……果农们正在藤架间熟练地忙碌着。

萧县素有“葡萄之乡”的美称。近年来,该县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聚焦“葡萄”特色产业,做好科技赋能、联农带农、三产融合“三篇文章”,走出一条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路径,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3年,全县277个村(社区)集体平均经营性收入73.06万元,增长32.02%;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5.3%。

第70页-76.JPG

萧县聚焦“葡萄”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图为白土镇张村的果农正在采摘葡萄。

小葡萄有了“科技范儿”

在萧县白土镇张村葡萄示范园内,浓密的葡萄绿叶已经长满了藤架,这里1亩地只种植6棵 “葡萄树”。

 “我们采取的是大树稀植栽培技术,第一年栽植,第二年结果,第三年丰产,亩均年收益在2万元左右,我们还要继续研究新技术,争取种出全国最大的葡萄树……”村党支部书记陈波正在向参观者介绍园区内葡萄的栽培技术,在他看来,葡萄的丰产与科技助力密不可分。

研发新品种、引进新技术、配备新装备……近年来,为擦亮“萧县葡萄”这张金色名片,萧县因地制宜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赋能,通过“科技特派员+村集体+农户”“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促进葡萄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提升和农民增收。

为引导葡萄产业发展壮大,当地政府出台资金、人才等扶持政策,搭建产学研平台,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深度合作,推进新品种研发、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建立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合肥试验站示范基地、“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葡萄示范基地”、“安徽省园艺学会科技服务站”。

“这是俺们的‘新管家’,自它进了园区,葡萄管理省时省力省心多了,最主要的是智能精准,让小葡萄也有了‘科技范儿’……”技术管理人员陈百成边在手机上操作演示,边打开了话匣子。陈百成口中的“新管家”是去年张村葡萄示范园安装的物联网智慧管理系统,点击智能监控模块,葡萄园各个角度的实时画面一览无余,温度、湿度、光照、气压、风速等数据实时显示。

“不光能看到这些情况,土壤墒情、虫情测报系统还实时监测预警,特别是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在手机上一点就能运行、关闭,真是太方便了。”陈百成嘴角上扬,满脸的自豪。

如今,数字果园管理、无人机植保、水肥一体化技术等在萧县各地的葡萄产业园区内遍地开花,全县培育优质葡萄品种20余个,阳光玫瑰、醉金香、蓝宝石、浪漫红颜等10余种高端葡萄畅销江浙沪等地。

增收致富“金果果”

“俺在村里的公司干6年了,管理17个葡萄棚,1年保底工资有2万元,加上这17个棚的收益里,有45%是我的分红。俺的技术好,每年能拿到13万元左右,也不耽误干家里的活,比出去打工强。”张村葡萄示范园内,46岁的技术管理员郑进正穿梭在藤架间给工人做管护技术指导。

郑进说的“村里的公司”是张村2018年由村集体成立的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吸纳村里1000余户农户以土地参股,优先聘请脱贫群众参与生产管理,实行品种布局、栽培管理、植保防治、农资配送、分级包装、品牌销售“六统一”标准化生产管理,将农户和村集体利益紧密联结在一起。通过“村集体+农户”模式,张村的集体经济收入由2018年的20万元增至2023年的5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万元增至2.6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双增长”。

“村集体+农户”是萧县葡萄产业联农带农的一个缩影。为让更多农民分享葡萄产业增值收益,萧县坚持把联农带农贯穿葡萄产业发展全过程,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农户”“协会+合作社+农户”等多元增收“新模式”,着力增强农民内生发展动力和参与融合能力,带动农户特别是脱贫户、监测对象稳定增收。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今年40岁的朱晓娇是萧县农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皖北一带远近闻名的“网红”。见到她时,她正在王寨镇吴河涯村葡萄种植基地直播介绍葡萄管理技术。朱晓娇在外打拼多年,2018年春节返乡期间,正赶上村里利用产业扶持资金建设葡萄基地。热爱家乡热爱农业的她投资500万元成立萧县农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村里合作经营,发展葡萄产业。乘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东风,头脑灵活、踏实肯干的朱晓娇逐步把吴河涯村葡萄基地做成了集育苗、种植、销售、观光采摘、劳动教育体验于一体的产学研示范园。2023年,基地销售额450余万元,实现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带动周边120多人在园区务工就业,人年均增收1万多元。

与王寨镇通过“企业+基地+农户”发展葡萄产业的模式不同,永堌镇采取“协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农民参与葡萄产业发展。

“种什么品种好、怎么能种好、怎样能卖好,都有协会给俺们指导,俺们的葡萄也越种越好、越卖越好。”在萧县永堌镇,说起镇里成立的葡萄产业协会,种植户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永堌镇葡萄种植面积有5000余亩,为解决葡萄种植户扎堆种植、管理技术跟不上、市场信息不畅通等问题,永堌镇组织成立了葡萄产业协会,培养葡萄产业经纪人,并为农户提供产业引导与技术支持。在协会的指导下,永堌镇农户统一规划种植品种、组织技术培训管理、拓展销售市场,形成了种、管、产、销一条龙的格局。

“协会+合作社+农户”模式强化了永堌镇葡萄产业的组织度,全镇葡萄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户们抱团发展,提升产业效率和价值,并带动1200多户葡萄种植户亩均收入2万元。

三产融合释放农业新动能

亲子溯溪、大锅灶野炊、露营烧烤、休闲垂钓……“五一”假期,萧县葡堤原乡休闲度假区人流涌动,园区门口的IP形象“葡香香”——一个可爱的葡萄精灵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只是卖葡萄的话,亮点不多,价值也有限。如果可以打造一个成功的IP,那就能给我们产业发展带来多方位赋能。”在园区运营负责人高海淋看来,进行主题活动宣传时,重点是推广他们的IP形象。

葡萄IP是葡堤原乡休闲度假区推动传统葡萄产业提档升级的举措之一。园区以葡萄种植为基础,培育了葡萄采摘、科普研学、观光体验、露营拓展等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自2023年4月运营以来,先后推出“大地艺术节”“水上乐园”“萤火虫之夜”“葡萄采摘节”等主题活动,吸引周边城市近10万人前来“打卡”,带动就业150余人,拉动周边餐饮、住宿等行业增收40余万元,实现“园区”到“景区”的转变,园区也成为萧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典范。

在萧县,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径丰富多样。萧隆葡萄汁、萧丰葡萄汁,干红葡萄酒、干白葡萄酒、葡萄桂花酒……在萧县乡村振兴多彩农业物产馆,葡萄精深加工系列产品琳琅满目。

“我们正和科研院所及营销公司合作,推进葡萄汁、葡萄酒升级研发,进一步做优做响‘萧县葡萄’品牌。”说起下一步的打算,萧县乡村振兴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田涛踌躇满志。

企业先行先试的同时,政策也在跟进。

2021年,萧县因地制宜编制《萧县葡萄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东南山区早熟鲜食葡萄、中部酿酒葡萄、北部黄河故道及西南片区中晚熟葡萄,按照点状启动、点面结合、串珠成链的思路,构建“一核三片多点”的产业布局。围绕延伸产业链,推出葡萄汁、葡萄酒等精深加工系列产品,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打造集葡萄生产、采摘、加工、文旅为一体的融合发展新格局,推进一二三产业同步升级、同步增值。

目前,萧县已建成国家级及省级标准葡萄园4个,绿色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及葡萄现代农业示范园15个;培育省市葡萄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深加工企业10家,年加工能力2万吨,年贮藏能力1万吨。2023年,全县葡萄种植面积6万亩,产值10亿元,带动 1.2万户农户年均增收近万元。

如今,一幅以葡萄为主色调的乡村产业振兴美丽画卷,正在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萧县大地徐徐展开……(作者单位分别为: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应急管理局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县委宣传部)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乡村发展    

甜蜜葡萄 “串”起乡村致富路

时间:2024-06-22 23:29:25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12期

作者:张倩 李兰凯

初夏,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处处生机盎然。葡萄种植基地里,一排排葡萄架井然有序,一串串碧绿的葡萄穗正攒着劲生长。疏果、上条、打头……果农们正在藤架间熟练地忙碌着。

萧县素有“葡萄之乡”的美称。近年来,该县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聚焦“葡萄”特色产业,做好科技赋能、联农带农、三产融合“三篇文章”,走出一条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路径,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3年,全县277个村(社区)集体平均经营性收入73.06万元,增长32.02%;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5.3%。

第70页-76.JPG

萧县聚焦“葡萄”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图为白土镇张村的果农正在采摘葡萄。

小葡萄有了“科技范儿”

在萧县白土镇张村葡萄示范园内,浓密的葡萄绿叶已经长满了藤架,这里1亩地只种植6棵 “葡萄树”。

 “我们采取的是大树稀植栽培技术,第一年栽植,第二年结果,第三年丰产,亩均年收益在2万元左右,我们还要继续研究新技术,争取种出全国最大的葡萄树……”村党支部书记陈波正在向参观者介绍园区内葡萄的栽培技术,在他看来,葡萄的丰产与科技助力密不可分。

研发新品种、引进新技术、配备新装备……近年来,为擦亮“萧县葡萄”这张金色名片,萧县因地制宜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赋能,通过“科技特派员+村集体+农户”“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促进葡萄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提升和农民增收。

为引导葡萄产业发展壮大,当地政府出台资金、人才等扶持政策,搭建产学研平台,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深度合作,推进新品种研发、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建立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合肥试验站示范基地、“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葡萄示范基地”、“安徽省园艺学会科技服务站”。

“这是俺们的‘新管家’,自它进了园区,葡萄管理省时省力省心多了,最主要的是智能精准,让小葡萄也有了‘科技范儿’……”技术管理人员陈百成边在手机上操作演示,边打开了话匣子。陈百成口中的“新管家”是去年张村葡萄示范园安装的物联网智慧管理系统,点击智能监控模块,葡萄园各个角度的实时画面一览无余,温度、湿度、光照、气压、风速等数据实时显示。

“不光能看到这些情况,土壤墒情、虫情测报系统还实时监测预警,特别是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在手机上一点就能运行、关闭,真是太方便了。”陈百成嘴角上扬,满脸的自豪。

如今,数字果园管理、无人机植保、水肥一体化技术等在萧县各地的葡萄产业园区内遍地开花,全县培育优质葡萄品种20余个,阳光玫瑰、醉金香、蓝宝石、浪漫红颜等10余种高端葡萄畅销江浙沪等地。

增收致富“金果果”

“俺在村里的公司干6年了,管理17个葡萄棚,1年保底工资有2万元,加上这17个棚的收益里,有45%是我的分红。俺的技术好,每年能拿到13万元左右,也不耽误干家里的活,比出去打工强。”张村葡萄示范园内,46岁的技术管理员郑进正穿梭在藤架间给工人做管护技术指导。

郑进说的“村里的公司”是张村2018年由村集体成立的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吸纳村里1000余户农户以土地参股,优先聘请脱贫群众参与生产管理,实行品种布局、栽培管理、植保防治、农资配送、分级包装、品牌销售“六统一”标准化生产管理,将农户和村集体利益紧密联结在一起。通过“村集体+农户”模式,张村的集体经济收入由2018年的20万元增至2023年的5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万元增至2.6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双增长”。

“村集体+农户”是萧县葡萄产业联农带农的一个缩影。为让更多农民分享葡萄产业增值收益,萧县坚持把联农带农贯穿葡萄产业发展全过程,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农户”“协会+合作社+农户”等多元增收“新模式”,着力增强农民内生发展动力和参与融合能力,带动农户特别是脱贫户、监测对象稳定增收。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今年40岁的朱晓娇是萧县农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皖北一带远近闻名的“网红”。见到她时,她正在王寨镇吴河涯村葡萄种植基地直播介绍葡萄管理技术。朱晓娇在外打拼多年,2018年春节返乡期间,正赶上村里利用产业扶持资金建设葡萄基地。热爱家乡热爱农业的她投资500万元成立萧县农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村里合作经营,发展葡萄产业。乘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东风,头脑灵活、踏实肯干的朱晓娇逐步把吴河涯村葡萄基地做成了集育苗、种植、销售、观光采摘、劳动教育体验于一体的产学研示范园。2023年,基地销售额450余万元,实现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带动周边120多人在园区务工就业,人年均增收1万多元。

与王寨镇通过“企业+基地+农户”发展葡萄产业的模式不同,永堌镇采取“协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农民参与葡萄产业发展。

“种什么品种好、怎么能种好、怎样能卖好,都有协会给俺们指导,俺们的葡萄也越种越好、越卖越好。”在萧县永堌镇,说起镇里成立的葡萄产业协会,种植户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永堌镇葡萄种植面积有5000余亩,为解决葡萄种植户扎堆种植、管理技术跟不上、市场信息不畅通等问题,永堌镇组织成立了葡萄产业协会,培养葡萄产业经纪人,并为农户提供产业引导与技术支持。在协会的指导下,永堌镇农户统一规划种植品种、组织技术培训管理、拓展销售市场,形成了种、管、产、销一条龙的格局。

“协会+合作社+农户”模式强化了永堌镇葡萄产业的组织度,全镇葡萄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户们抱团发展,提升产业效率和价值,并带动1200多户葡萄种植户亩均收入2万元。

三产融合释放农业新动能

亲子溯溪、大锅灶野炊、露营烧烤、休闲垂钓……“五一”假期,萧县葡堤原乡休闲度假区人流涌动,园区门口的IP形象“葡香香”——一个可爱的葡萄精灵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只是卖葡萄的话,亮点不多,价值也有限。如果可以打造一个成功的IP,那就能给我们产业发展带来多方位赋能。”在园区运营负责人高海淋看来,进行主题活动宣传时,重点是推广他们的IP形象。

葡萄IP是葡堤原乡休闲度假区推动传统葡萄产业提档升级的举措之一。园区以葡萄种植为基础,培育了葡萄采摘、科普研学、观光体验、露营拓展等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自2023年4月运营以来,先后推出“大地艺术节”“水上乐园”“萤火虫之夜”“葡萄采摘节”等主题活动,吸引周边城市近10万人前来“打卡”,带动就业150余人,拉动周边餐饮、住宿等行业增收40余万元,实现“园区”到“景区”的转变,园区也成为萧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典范。

在萧县,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径丰富多样。萧隆葡萄汁、萧丰葡萄汁,干红葡萄酒、干白葡萄酒、葡萄桂花酒……在萧县乡村振兴多彩农业物产馆,葡萄精深加工系列产品琳琅满目。

“我们正和科研院所及营销公司合作,推进葡萄汁、葡萄酒升级研发,进一步做优做响‘萧县葡萄’品牌。”说起下一步的打算,萧县乡村振兴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田涛踌躇满志。

企业先行先试的同时,政策也在跟进。

2021年,萧县因地制宜编制《萧县葡萄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东南山区早熟鲜食葡萄、中部酿酒葡萄、北部黄河故道及西南片区中晚熟葡萄,按照点状启动、点面结合、串珠成链的思路,构建“一核三片多点”的产业布局。围绕延伸产业链,推出葡萄汁、葡萄酒等精深加工系列产品,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打造集葡萄生产、采摘、加工、文旅为一体的融合发展新格局,推进一二三产业同步升级、同步增值。

目前,萧县已建成国家级及省级标准葡萄园4个,绿色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及葡萄现代农业示范园15个;培育省市葡萄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深加工企业10家,年加工能力2万吨,年贮藏能力1万吨。2023年,全县葡萄种植面积6万亩,产值10亿元,带动 1.2万户农户年均增收近万元。

如今,一幅以葡萄为主色调的乡村产业振兴美丽画卷,正在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萧县大地徐徐展开……(作者单位分别为: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应急管理局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县委宣传部)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