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陕西紫阳县: 6万搬迁群众的“幸福密码”

时间:2024-05-17 12:21:11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哈红黎 黄志顺

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十三五”期间,该县累计易地搬迁1.9万多户6.4万余人,相当于紫阳县常住人口的约1/4。

对于一个发展基础薄弱的县而言,要解决全县1/4的人口在新环境安身立命、幸福生活的问题,谈何容易?近年来,紫阳县一直在努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过程中,帮助搬迁群众探寻快融入、能致富的“幸福密码”。

第72页-51.PNG

紫阳县洞河镇二台子移民搬迁社区俯瞰。

厘清权益避免“两头跑”

如何解决搬迁户“两头跑”的问题,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必答题”。

新居宽敞,小区整洁,医教方便,搬迁群众为何还要往回“跑”呢?

“老实说,才搬过来那会儿,确实有些事让我们心里不是很踏实。比如说我们离开村子以后,家里的耕地、林地怎么办?”“搬出来以后,村里的分红还有没有我们的份?”“社保怎么交,低保去哪里办?”……说起搬迁之初的担忧,紫阳县蒿坪镇红旗社区的搬迁居民纷纷打开话匣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到底纠结的还是权益保障的问题。

为厘清搬迁户权益,紫阳县从千头万绪中梳理出两项清单——《迁出村、迁入社区的责任清单》和《搬迁群众的权益清单》。上述清单明确,搬迁群众在迁出地享有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土地、林地、荒山等权利不变。搬迁群众可在迁入地申办身份证、不动产权证等证件证照办理业务;享受扶贫搬迁等优惠政策申办服务,同时享有医保服务室或镇医保服务站咨询查询、申请办理医保服务等事宜。

“两项清单”只是紫阳县“1126”搬迁后扶双线管理机制的其中一个环节。为破解搬迁群众办事难、管理难、融入难、增收难等问题,紫阳县探索建立了“一张网覆盖,一本证定人,两项清单明职责,六大工程促融入”的管理机制。

具体工作中,该县突出“一张网覆盖”,通过构建网格化机制,整合服务资源,夯实包联帮扶责任,将全县13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搬迁群众纳入网格化管理,推动形成“人在网格走、事在网上办、服务全覆盖”的信息化治理网络;落实“一本证定人”,探索推行“居住簿”制度,由县公安局颁发“居住簿”,明确搬迁户家庭成员信息,让群众在迁入地获得公安户籍管理上的身份认定;强调“两项清单明职责”,制定迁出村、迁入社区责任清单和搬迁群众权益清单两项清单,防止出现搬迁群众办事多头跑以及两头管、两头都不管的服务真空;推动“六大工程促融入”,实施防返贫底线坚守工程、产业就业增收工程、基础设施完善工程、公共服务提升工程、社会兜底保障工程、文明新风引领工程,让搬迁群众实现“安居”“安心”。其中,蒿坪镇集镇安置点被陕西省发改委评为“五社联动”社区治理示范安置区。

强化扶持解决增收难

易地扶贫搬迁主要解决的是“一方水土不能养育一方人的问题。”紫阳县地处秦巴山腹地,沟壑纵横,曾长期困扰农村群众发展。因此,当地建设139个安置区,实施了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在山里穷,搬出来就能变富吗?”这是紫阳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之初,当地农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需要当地党委、政府破解的难题。

破解移民增收难题,重在就业扶持。

“搬出来好,住上了新房,还学了本事,收入也增加了。”紫阳县高桥镇桂花树移民搬迁社区居民李得志说,搬迁以后,当地政府组织了修脚、家政等免费培训,让他们实现了一技傍身,每月都有几千元的稳定收入。

紫阳县高桥镇桂花树移民搬迁社区党支部书记王顺勤介绍,该社区共有1761名青壮年劳动力,其中1030人从事修脚足浴行业,月平均工资5000元以上。

为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紫阳县坚持技能培训与保障就业有机结合、良性发展。以养生、家政服务、民歌茶艺、特色烹饪、电子商务、建筑劳务、针织缝纫为重点,打造“紫阳修脚师”“紫阳月嫂”等特色劳务品牌,累计开展免费技能培训47770人次,就业率达到70%以上。目前,当地已与远元集团签订5年2万人的用工协议,投资3000万元建成修脚技师培训基地,带动7000余户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为扩大就业渠道,紫阳县抢抓东部产业转移、苏陕协作等战略机遇,按照“园区总部+社区企业+搬迁群众”的思路,充分利用搬迁安置社区闲置门面房,大力引进毛绒玩具、服装鞋帽、电子元件、茶叶加工等社区工厂121家,带动4000余人稳定就业。

此外,为解决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增收问题,紫阳县还引导安置点因地制宜探索了“公司+合作社+家庭工坊”等模式,通过帮扶车间、微工厂、小超市、小库房、小菜园帮助搬迁群众实现了就近就业,顾家务工两不误。

“出家门,进厂门,真方便。”紫阳县红椿镇七里沟社区搬迁户王家民说,他曾长期漂泊在外,现在安置点引进了制袜产业,“家门口上班的感觉真好!”

目前,七里沟社区已发展家庭工坊5家,采取“公司+合作社+家庭工坊”的模式带动近100人就业。同时,该社区还投资300多万元打造茶旅融合产业园区,流转茶园350亩、管护茶园400亩,通过产业、就业促进群众增收。

不仅是七里沟社区,紫阳县坚持搬迁安置与后续扶持一体谋划、同步推进,按照“产业帮扶精准到户、就业帮扶精准到人”的“两个精准”工作模式,精准掌握搬迁对象家庭结构、收入状况、土地面积、产业基础、就业意愿等基本情况,逐户建立档案,制定帮扶计划,力争实现有意愿、有条件的家庭都有1项持续稳定增收的产业,每一个有意愿的劳动力都有一技之长。同时,坚持围绕园区建社区、社区建工厂,对集中安置社区统一规划建设,同步落实产业配套。全县累计建设产业园区100多个,进一步拓宽了搬迁群众的产业、就业增收渠道,持续带动搬迁群众稳定增收。

细化治理推动快融入

“二位都不要急,咱们慢慢说,把话说开了,大家心里就都敞亮了。”在紫阳县蒿坪镇红旗社区调处中心,社区干部正在对群众的纠纷进行耐心调解。

这处调处中心,是红旗社区“党建+”的一处重要实践场所。该社区是“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有搬迁群众861户3149人。为拉近干群距离,该社区党支部牵头成立社区调处中心,落实专人接访受理群众诉求,帮助居民调解矛盾纠纷。

除此之外,为推动搬迁群众在安置区加快融入,红旗社区还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全面推行“党支部+”运行模式,不断探索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微服务、微实事、微治理新举措,倾心打造搬迁安置社区“便民服务圈、邻里和谐圈、幸福生活圈”。

该社区通过“党支部+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楼栋长”为框架的搬迁社区治理网,将社区划分为8个网格片区,4名人大代表联系2478名选民,58名党员联系4627名群众,主动上门进行矛盾排查、问需问计、防返贫监测等,每年为社区群众调处各种矛盾纠纷300起以上。将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综治中心合并运行,整合综治信息系统、公共安全视频系统、视联网等系统,搭建上下联动、互联互通的社区智慧管理平台,推动形成“人在网格走、事在网上办、服务全覆盖”的信息化治理网络。

为规范搬迁社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红旗社区加大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全方位宣传,共发放宣传册1000余份。遵循“专业人干专业事”原则,分别引入紫阳县紫诚华瑞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紫阳县洁华环卫保洁有限公司蒿坪分公司进行物业和保洁管理。

在红旗社区,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随处可见。

“‘红马甲’就是‘活雷锋’。”“‘红马甲’就是咱的贴心人,手机不会用了,电视找不到台了之类的事他们都会帮忙!”在红旗社区,也许有的老人搞不清“志愿者”这个概念是怎么回事,但一说到“红马甲”便会瞬间打开话匣子。该社区共有200多名群众志愿服务者,他们组成“送教上门”“关怀独居老人”“整治环境卫生”“调处矛盾纠纷”等多个志愿服务小分队,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制度化、常态化。同时,社区将优秀的志愿者推荐为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在社区举行隆重的表彰大会,引导搬迁群众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作者单位:陕西省紫阳县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搬迁后扶    
资讯播报

陕西紫阳县: 6万搬迁群众的“幸福密码”

时间:2024-05-17 12:21:11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哈红黎 黄志顺

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十三五”期间,该县累计易地搬迁1.9万多户6.4万余人,相当于紫阳县常住人口的约1/4。

对于一个发展基础薄弱的县而言,要解决全县1/4的人口在新环境安身立命、幸福生活的问题,谈何容易?近年来,紫阳县一直在努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过程中,帮助搬迁群众探寻快融入、能致富的“幸福密码”。

第72页-51.PNG

紫阳县洞河镇二台子移民搬迁社区俯瞰。

厘清权益避免“两头跑”

如何解决搬迁户“两头跑”的问题,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必答题”。

新居宽敞,小区整洁,医教方便,搬迁群众为何还要往回“跑”呢?

“老实说,才搬过来那会儿,确实有些事让我们心里不是很踏实。比如说我们离开村子以后,家里的耕地、林地怎么办?”“搬出来以后,村里的分红还有没有我们的份?”“社保怎么交,低保去哪里办?”……说起搬迁之初的担忧,紫阳县蒿坪镇红旗社区的搬迁居民纷纷打开话匣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到底纠结的还是权益保障的问题。

为厘清搬迁户权益,紫阳县从千头万绪中梳理出两项清单——《迁出村、迁入社区的责任清单》和《搬迁群众的权益清单》。上述清单明确,搬迁群众在迁出地享有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土地、林地、荒山等权利不变。搬迁群众可在迁入地申办身份证、不动产权证等证件证照办理业务;享受扶贫搬迁等优惠政策申办服务,同时享有医保服务室或镇医保服务站咨询查询、申请办理医保服务等事宜。

“两项清单”只是紫阳县“1126”搬迁后扶双线管理机制的其中一个环节。为破解搬迁群众办事难、管理难、融入难、增收难等问题,紫阳县探索建立了“一张网覆盖,一本证定人,两项清单明职责,六大工程促融入”的管理机制。

具体工作中,该县突出“一张网覆盖”,通过构建网格化机制,整合服务资源,夯实包联帮扶责任,将全县13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搬迁群众纳入网格化管理,推动形成“人在网格走、事在网上办、服务全覆盖”的信息化治理网络;落实“一本证定人”,探索推行“居住簿”制度,由县公安局颁发“居住簿”,明确搬迁户家庭成员信息,让群众在迁入地获得公安户籍管理上的身份认定;强调“两项清单明职责”,制定迁出村、迁入社区责任清单和搬迁群众权益清单两项清单,防止出现搬迁群众办事多头跑以及两头管、两头都不管的服务真空;推动“六大工程促融入”,实施防返贫底线坚守工程、产业就业增收工程、基础设施完善工程、公共服务提升工程、社会兜底保障工程、文明新风引领工程,让搬迁群众实现“安居”“安心”。其中,蒿坪镇集镇安置点被陕西省发改委评为“五社联动”社区治理示范安置区。

强化扶持解决增收难

易地扶贫搬迁主要解决的是“一方水土不能养育一方人的问题。”紫阳县地处秦巴山腹地,沟壑纵横,曾长期困扰农村群众发展。因此,当地建设139个安置区,实施了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在山里穷,搬出来就能变富吗?”这是紫阳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之初,当地农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需要当地党委、政府破解的难题。

破解移民增收难题,重在就业扶持。

“搬出来好,住上了新房,还学了本事,收入也增加了。”紫阳县高桥镇桂花树移民搬迁社区居民李得志说,搬迁以后,当地政府组织了修脚、家政等免费培训,让他们实现了一技傍身,每月都有几千元的稳定收入。

紫阳县高桥镇桂花树移民搬迁社区党支部书记王顺勤介绍,该社区共有1761名青壮年劳动力,其中1030人从事修脚足浴行业,月平均工资5000元以上。

为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紫阳县坚持技能培训与保障就业有机结合、良性发展。以养生、家政服务、民歌茶艺、特色烹饪、电子商务、建筑劳务、针织缝纫为重点,打造“紫阳修脚师”“紫阳月嫂”等特色劳务品牌,累计开展免费技能培训47770人次,就业率达到70%以上。目前,当地已与远元集团签订5年2万人的用工协议,投资3000万元建成修脚技师培训基地,带动7000余户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为扩大就业渠道,紫阳县抢抓东部产业转移、苏陕协作等战略机遇,按照“园区总部+社区企业+搬迁群众”的思路,充分利用搬迁安置社区闲置门面房,大力引进毛绒玩具、服装鞋帽、电子元件、茶叶加工等社区工厂121家,带动4000余人稳定就业。

此外,为解决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增收问题,紫阳县还引导安置点因地制宜探索了“公司+合作社+家庭工坊”等模式,通过帮扶车间、微工厂、小超市、小库房、小菜园帮助搬迁群众实现了就近就业,顾家务工两不误。

“出家门,进厂门,真方便。”紫阳县红椿镇七里沟社区搬迁户王家民说,他曾长期漂泊在外,现在安置点引进了制袜产业,“家门口上班的感觉真好!”

目前,七里沟社区已发展家庭工坊5家,采取“公司+合作社+家庭工坊”的模式带动近100人就业。同时,该社区还投资300多万元打造茶旅融合产业园区,流转茶园350亩、管护茶园400亩,通过产业、就业促进群众增收。

不仅是七里沟社区,紫阳县坚持搬迁安置与后续扶持一体谋划、同步推进,按照“产业帮扶精准到户、就业帮扶精准到人”的“两个精准”工作模式,精准掌握搬迁对象家庭结构、收入状况、土地面积、产业基础、就业意愿等基本情况,逐户建立档案,制定帮扶计划,力争实现有意愿、有条件的家庭都有1项持续稳定增收的产业,每一个有意愿的劳动力都有一技之长。同时,坚持围绕园区建社区、社区建工厂,对集中安置社区统一规划建设,同步落实产业配套。全县累计建设产业园区100多个,进一步拓宽了搬迁群众的产业、就业增收渠道,持续带动搬迁群众稳定增收。

细化治理推动快融入

“二位都不要急,咱们慢慢说,把话说开了,大家心里就都敞亮了。”在紫阳县蒿坪镇红旗社区调处中心,社区干部正在对群众的纠纷进行耐心调解。

这处调处中心,是红旗社区“党建+”的一处重要实践场所。该社区是“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有搬迁群众861户3149人。为拉近干群距离,该社区党支部牵头成立社区调处中心,落实专人接访受理群众诉求,帮助居民调解矛盾纠纷。

除此之外,为推动搬迁群众在安置区加快融入,红旗社区还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全面推行“党支部+”运行模式,不断探索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微服务、微实事、微治理新举措,倾心打造搬迁安置社区“便民服务圈、邻里和谐圈、幸福生活圈”。

该社区通过“党支部+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楼栋长”为框架的搬迁社区治理网,将社区划分为8个网格片区,4名人大代表联系2478名选民,58名党员联系4627名群众,主动上门进行矛盾排查、问需问计、防返贫监测等,每年为社区群众调处各种矛盾纠纷300起以上。将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综治中心合并运行,整合综治信息系统、公共安全视频系统、视联网等系统,搭建上下联动、互联互通的社区智慧管理平台,推动形成“人在网格走、事在网上办、服务全覆盖”的信息化治理网络。

为规范搬迁社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红旗社区加大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全方位宣传,共发放宣传册1000余份。遵循“专业人干专业事”原则,分别引入紫阳县紫诚华瑞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紫阳县洁华环卫保洁有限公司蒿坪分公司进行物业和保洁管理。

在红旗社区,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随处可见。

“‘红马甲’就是‘活雷锋’。”“‘红马甲’就是咱的贴心人,手机不会用了,电视找不到台了之类的事他们都会帮忙!”在红旗社区,也许有的老人搞不清“志愿者”这个概念是怎么回事,但一说到“红马甲”便会瞬间打开话匣子。该社区共有200多名群众志愿服务者,他们组成“送教上门”“关怀独居老人”“整治环境卫生”“调处矛盾纠纷”等多个志愿服务小分队,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制度化、常态化。同时,社区将优秀的志愿者推荐为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在社区举行隆重的表彰大会,引导搬迁群众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作者单位:陕西省紫阳县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