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广西百色市右江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 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时间:2024-05-01 21:15:56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梁卓豪 杨来 罗小明

4月29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大楞乡大王岭漂流露营地,数百名游客或在帐篷里休憩,或参加露营派对,或品尝美食,不亦乐乎。这是右江区结合实际,通过“千万工程”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拓展深化,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引领乡村实现了从“脏乱差”到“强富美”华丽转身的缩影。

“上午在城区参观红色景点,下午体验水上漂流,晚上还可以躺在草地上看星星,这一天过得很愉快。”参加露营的游客李倩倩说。远离城市喧嚣,山水为幕、绿地为席,一顶顶帐篷撑起了他们心中的“诗和远方”。

产业融合发展,激发乡村新活力

近年来,右江区立足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扎实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通过丰富文旅路线,切实做好和美乡村示范村和乡村振兴精品线路提升工程,打造集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科普教育、现代农业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文化示范区,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以点带面推动和美乡村建设。

右江区以乡村旅游为抓手,按照标准化、多样化、特色化的要求,将丰富的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民俗文化等相结合,成功打造右江区二十四节气主题园,西北乐村独具特色的非遗展示馆、红色教育阅览馆、民族团结记忆馆,在打造中融入民族文化、节气文化、农耕文化等元素,使秀美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的A级景区、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集山水、景区、民俗文化等多种旅游体验在右江区的乡村融为一体。

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农业现代化

“我家有5亩地,对比传统人工作业,‘铁牛’耕种效率高,在土地平整度和深度上更加均匀,时间也相对人工作业效率高过。”右江区汪甸瑶族乡两琶村村民黄万友说。

春耕时节,右江区乡镇田地里拖拉机、旋耕机在田间来回穿梭,田野散发着春天的气息。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讲解春耕春种及技术培训知识。

近年来,右江区以“三农”工作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向智慧农业时代迈进,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引导群从“体力活”到“智力活”,从收成“随天命”到增收“看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农光互补智慧牧场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提升全区农业现代化水平。

科技赋能农具之变,手机、平台等逐渐成为“新农具”,也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右江区通过提升改造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成右江区电商产业园,开展电商人才培养及企业培育孵化项目,指导群众、驻村第一书记等开展线上线下的助学活动,发展农产品定制服务、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平台等新型商业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在四塘镇百兰村芒果种植示范基地,一条单轨从山顶盘旋而下,在轨道尽头,技术人员和工人正在往山下方向铺设金属轨道,为这片芒果园安装山地轨道运输机。右江区属典型的丘陵山区,90%以上的芒果都种植在山上,芒果运输难题一直困扰着当地的果农。

右江区大力推广引进果园单轨道运输机。由于该机占地面积小、地形限制少、安装布置灵活,可根据地形铺设,随山势水平弯曲和上下起伏,可用来代替人工完成农药的喷洒和有机肥、果实上山下坡,运输效率是人工的20倍以上,山地“小火车”解决了运输大难题。近三年来,右江区大力引进和推广山地轨道运输项目,安装663台山地轨道运输车,总长度达15.6万米,覆盖了芒果、油茶等特色产业约11万亩,受益群众、农户达14870人。

坚持内外兼修,颜值内涵双提升

傍晚,行走在右江区阳圩镇六丰新村河边新修的河提上,

三三两两的村民进行着各式休闲运动,或在河边拍照打卡,或沿着河边行走散步,或在健步道上跑步……

“以前村里没什么地方可以散步,晚上看会电视就睡觉了。现在家门口的环境越来越好,场地设施也不断完善,只要走出家门,就是风景”谈起家门口的变化,村民冉进十分欣喜。

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右江区全面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步伐,号召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旧貌换新颜,乡村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如今,行走在右江大地上,这样村美人和的场景越来越多。一处处文化广场、乡村小公园成为一条条美丽的“风景线”,这些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乡村微景观,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休闲娱乐需求,也增强了群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3年以来,右江区实施农村户厕改造任务239户,实施农村污水治理项目10个,对大楞乡、泮水乡等5个点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站进行提升改造,保洁率、清运率及处理率实际达到95%以上。

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产业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右江区泮水乡八角“低产改造”正为村民们带来新的致富成果,2022年起,泮水乡在驮安、那眉村、平泮村三个村的八角低产改造示范园里,试点改造八角林地1300亩,改造后每亩年平均产量约为1100斤,是改造前的5-10倍。

如今的右江区,通过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一幅农业有干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奔头的画卷,正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在碧水丹山间铺陈开来。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俞得顺
标签基层动态    

广西百色市右江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 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时间:2024-05-01 21:15:56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梁卓豪 杨来 罗小明

4月29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大楞乡大王岭漂流露营地,数百名游客或在帐篷里休憩,或参加露营派对,或品尝美食,不亦乐乎。这是右江区结合实际,通过“千万工程”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拓展深化,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引领乡村实现了从“脏乱差”到“强富美”华丽转身的缩影。

“上午在城区参观红色景点,下午体验水上漂流,晚上还可以躺在草地上看星星,这一天过得很愉快。”参加露营的游客李倩倩说。远离城市喧嚣,山水为幕、绿地为席,一顶顶帐篷撑起了他们心中的“诗和远方”。

产业融合发展,激发乡村新活力

近年来,右江区立足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扎实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通过丰富文旅路线,切实做好和美乡村示范村和乡村振兴精品线路提升工程,打造集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科普教育、现代农业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文化示范区,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以点带面推动和美乡村建设。

右江区以乡村旅游为抓手,按照标准化、多样化、特色化的要求,将丰富的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民俗文化等相结合,成功打造右江区二十四节气主题园,西北乐村独具特色的非遗展示馆、红色教育阅览馆、民族团结记忆馆,在打造中融入民族文化、节气文化、农耕文化等元素,使秀美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的A级景区、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集山水、景区、民俗文化等多种旅游体验在右江区的乡村融为一体。

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农业现代化

“我家有5亩地,对比传统人工作业,‘铁牛’耕种效率高,在土地平整度和深度上更加均匀,时间也相对人工作业效率高过。”右江区汪甸瑶族乡两琶村村民黄万友说。

春耕时节,右江区乡镇田地里拖拉机、旋耕机在田间来回穿梭,田野散发着春天的气息。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讲解春耕春种及技术培训知识。

近年来,右江区以“三农”工作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向智慧农业时代迈进,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引导群从“体力活”到“智力活”,从收成“随天命”到增收“看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农光互补智慧牧场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提升全区农业现代化水平。

科技赋能农具之变,手机、平台等逐渐成为“新农具”,也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右江区通过提升改造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成右江区电商产业园,开展电商人才培养及企业培育孵化项目,指导群众、驻村第一书记等开展线上线下的助学活动,发展农产品定制服务、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平台等新型商业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在四塘镇百兰村芒果种植示范基地,一条单轨从山顶盘旋而下,在轨道尽头,技术人员和工人正在往山下方向铺设金属轨道,为这片芒果园安装山地轨道运输机。右江区属典型的丘陵山区,90%以上的芒果都种植在山上,芒果运输难题一直困扰着当地的果农。

右江区大力推广引进果园单轨道运输机。由于该机占地面积小、地形限制少、安装布置灵活,可根据地形铺设,随山势水平弯曲和上下起伏,可用来代替人工完成农药的喷洒和有机肥、果实上山下坡,运输效率是人工的20倍以上,山地“小火车”解决了运输大难题。近三年来,右江区大力引进和推广山地轨道运输项目,安装663台山地轨道运输车,总长度达15.6万米,覆盖了芒果、油茶等特色产业约11万亩,受益群众、农户达14870人。

坚持内外兼修,颜值内涵双提升

傍晚,行走在右江区阳圩镇六丰新村河边新修的河提上,

三三两两的村民进行着各式休闲运动,或在河边拍照打卡,或沿着河边行走散步,或在健步道上跑步……

“以前村里没什么地方可以散步,晚上看会电视就睡觉了。现在家门口的环境越来越好,场地设施也不断完善,只要走出家门,就是风景”谈起家门口的变化,村民冉进十分欣喜。

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右江区全面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步伐,号召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旧貌换新颜,乡村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如今,行走在右江大地上,这样村美人和的场景越来越多。一处处文化广场、乡村小公园成为一条条美丽的“风景线”,这些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乡村微景观,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休闲娱乐需求,也增强了群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3年以来,右江区实施农村户厕改造任务239户,实施农村污水治理项目10个,对大楞乡、泮水乡等5个点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站进行提升改造,保洁率、清运率及处理率实际达到95%以上。

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产业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右江区泮水乡八角“低产改造”正为村民们带来新的致富成果,2022年起,泮水乡在驮安、那眉村、平泮村三个村的八角低产改造示范园里,试点改造八角林地1300亩,改造后每亩年平均产量约为1100斤,是改造前的5-10倍。

如今的右江区,通过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一幅农业有干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奔头的画卷,正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在碧水丹山间铺陈开来。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俞得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