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萧县:榆黄蘑撑起“致富伞”,种出大幸福
乡村要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道路上,安徽萧县龙城镇王大庄村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因地制宜发展榆黄蘑种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走进王大庄榆黄蘑种植基地,阵阵菌香扑鼻而来。放眼望去,只见一排排菌包整整齐齐,一簇簇鲜嫩肥厚的榆黄蘑破袋而出,犹如一把把撑开的金色的“小伞”,甚是喜人。
村民们抢抓农时,有序的推进榆黄蘑的采摘、装箱、上车等工作,只见他们熟练地采摘2024年的头茬“春蘑”,把菌棒上绽放的榆黄蘑摘下,装入准备好的筐内,他们边聊家常边干活,一派丰收的喜悦场景。“今年首茬榆黄蘑收成不错,一般情况下可以收获三茬榆黄蘑,当地客商直接上门收购,销路不用愁。“从装卸菌棒的时候,我就来干活了,现在采摘需要20人,家门口有活干,工作量也不大,一天收入80-100元,工期持续二三个月,算下来能收入7000多元,在这上班后,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我感到很幸福。”村民郭吉伟高兴地说。
如何破解产业发展瓶颈,一直是困扰王大庄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难题,经过多次考察,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商量后,一致认为要发挥资源优势,按照“以菌促农、以菌富农”的思路,利于闲置房屋,大力发展榆黄蘑产业,带动广大群众增收致富,决定将搁置的600多平方米校舍改造成蘑菇种植基地。“校舍十几口教室,闲置好几年了,平日里用来堆放杂物,现在打造成蘑菇种植基地,不仅利用了闲置资源,还大大的节省了产业成本。同时,上级党委积极配合申请了小型农产品烘干设备,具备了蘑菇的生产、烘干等深加工的能力,真是两全其美。”王大庄村党总支书记葛长林说。
据了解,王大庄蘑菇种植基地成立于2023年,成立之初,村委聘请技术员对村里的脱贫户进行了技术培训,最终聘用了4名脱贫户参与蘑菇的日常管理工作,积极引导其余村民进行蘑菇种植。如今,基地科学化种植水平不断提升,蘑菇的产量质量也不断提高,除日常的销售之外,还进行了烘干加工,以每斤20-24元的价格与相关公司签订收购协议。如今这一朵朵金色的榆黄蘑成为了带动脱贫户就业增收的“致富伞”。
安徽萧县:榆黄蘑撑起“致富伞”,种出大幸福
时间:2024-05-08 17:08:54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潘宗亚 李海龙 孟祥帽
乡村要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道路上,安徽萧县龙城镇王大庄村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因地制宜发展榆黄蘑种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走进王大庄榆黄蘑种植基地,阵阵菌香扑鼻而来。放眼望去,只见一排排菌包整整齐齐,一簇簇鲜嫩肥厚的榆黄蘑破袋而出,犹如一把把撑开的金色的“小伞”,甚是喜人。
村民们抢抓农时,有序的推进榆黄蘑的采摘、装箱、上车等工作,只见他们熟练地采摘2024年的头茬“春蘑”,把菌棒上绽放的榆黄蘑摘下,装入准备好的筐内,他们边聊家常边干活,一派丰收的喜悦场景。“今年首茬榆黄蘑收成不错,一般情况下可以收获三茬榆黄蘑,当地客商直接上门收购,销路不用愁。“从装卸菌棒的时候,我就来干活了,现在采摘需要20人,家门口有活干,工作量也不大,一天收入80-100元,工期持续二三个月,算下来能收入7000多元,在这上班后,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我感到很幸福。”村民郭吉伟高兴地说。
如何破解产业发展瓶颈,一直是困扰王大庄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难题,经过多次考察,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商量后,一致认为要发挥资源优势,按照“以菌促农、以菌富农”的思路,利于闲置房屋,大力发展榆黄蘑产业,带动广大群众增收致富,决定将搁置的600多平方米校舍改造成蘑菇种植基地。“校舍十几口教室,闲置好几年了,平日里用来堆放杂物,现在打造成蘑菇种植基地,不仅利用了闲置资源,还大大的节省了产业成本。同时,上级党委积极配合申请了小型农产品烘干设备,具备了蘑菇的生产、烘干等深加工的能力,真是两全其美。”王大庄村党总支书记葛长林说。
据了解,王大庄蘑菇种植基地成立于2023年,成立之初,村委聘请技术员对村里的脱贫户进行了技术培训,最终聘用了4名脱贫户参与蘑菇的日常管理工作,积极引导其余村民进行蘑菇种植。如今,基地科学化种植水平不断提升,蘑菇的产量质量也不断提高,除日常的销售之外,还进行了烘干加工,以每斤20-24元的价格与相关公司签订收购协议。如今这一朵朵金色的榆黄蘑成为了带动脱贫户就业增收的“致富伞”。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