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江苏宜兴市邵东村:唱响村级经济致富歌

时间:2024-06-16 12:51:16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周茜 徐子涵 悦声

邵东村三面环山,风景和美秀丽、历史底蕴深厚,这里有“藏”于山野间的网红岕滩小溪——永红涧,也有家喻户晓的登山风景道——廿三湾,还有一条贡茶古道横亘其间……日前,我们走进了邵东村。

这里,正是“青竹参差荫石苔,幽居却似小蓬莱。四周青山次第,几处溪涧环绕……”诗画般的新农村风貌令人陶醉。这里就是江苏省宜兴市湖㳇镇邵东村,这是一个释放着乡村振兴新动能的希望之村---它从曾经没有产业支撑的经济薄弱村,到如今成为刷屏社交媒体的网红村。邵东村变化的秘诀是什么?湖㳇镇邵东村党总支书记谢鸣介绍了其中的三条路径。

3.jpg

遇美而思,落后山村寻求突破

湖㳇镇邵东村位于苏浙交界处,历史底蕴与锦绣风光相得益彰。邵东村南端坐落着廿三湾,据传是韩信为追击西楚霸王项羽,用手中长枪在荒山野岭中划出了一条“之”字型路,一共二十三道弯,后人在其上铺上石头,便有了廿三湾。

廿三湾上草木葱茏、溪流潺潺,孕育了盛极一时的阳羡茶,就连“茶圣”陆羽也对其大加赞赏,将其品评为“冠绝他境”的佳饮,并推荐给李唐皇室,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山顶的境会亭应运而生,每岁入贡前,常州(当时的宜兴隶属于常州)和湖州两州刺史在此合办茶宴,会商贡茶生产运输事宜。21世纪初,始于唐代的“贡茶古道”在廿三湾啄木岭密林中被发现,这是江苏境内唯一一处反映古代江苏茶叶进贡史实的交通遗址,宜兴境内现存1000米左右。

靠山吃山,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人们建造房屋需要大量毛竹,邵东村村民依靠山中的竹木,收入尚可。但随着钢筋的替代,毛竹逐渐从建造的历史舞台上退出,邵东村村民失去了收入的主要来源。村里缺乏产业支撑,导致2000多人的村里,现在常住民只有600个人左右,大部分人在外定居。并且村里老龄化严重,六十周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42%。穷则思变,邵东村的振兴迫在眉睫。

为美而变,整治村容改善环境

要想富,先修路。从进村的涧滩,至廿三湾山脚下的道路,已全部进行了重新整修和优化提升,包括村道拓宽及黑色化、路灯安装、桥梁改造、护栏安装等。通过财政投资、村集体和社会资本投入,其他配套功能也将得到不断完善。经过重重验收,邵东村获评2023年度宜兴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综合示范村。

经过整治后,永红涧独有的沿河风景成为夏季游客玩水的绝佳地,并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吸引了很多外来游客。但因田沿头库塘的隔断使沿河步道不能连接,外来车辆沿路乱停,停车场反而空置。经村委商议,立即实施永红涧田沿头段沿河步道连接工程,该工程作为全村沿河步道的连接工程,使5个自然村沿涧景观步道连为一体。让游客在村口即可步行欣赏青山绿水的原生态江南山村风貌,不仅解决了乱停车的难题,还扩大乐邵东村的旅游纵深,促使更多的村民得益。

廿三湾上山步道由于多年没有整修,影响了游客体验及安全,在2023年以具有地域特色的石材按照修旧如旧的方式予以整修,同时对周边环境予以整治,结合村庄环境提升工程,彻底改善邵东村旅游体验。

1.jpg

向美而行,文旅融合共富未来

邵东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占地约17000亩的竹林面积,使区域内森林覆盖率超过了82%,负氧离子含量高达一万八至两万。谢鸣表示,只有效整合邵东村的各项资源,促进文旅融合,才能更加有效地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

近年来,邵东村因势利导,依托现有山水资源及人文景观,多渠道推广健身休闲、户外拓展、茶果采摘、文艺乡建等,先后举办了“首届湖㳇·廿三湾茶香登山季”及“缤纷夏日·文艺助力乡村振兴”等大型文化体育活动,在宜兴乃至周边城市都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2.jpg

谢鸣希望通过正向引导,引入更多民宿,带动当地百姓的就业。再通过游客的流量,带动当地的土特产销售。以前老百姓只能用蛇皮袋就地摆摊,为了规范经营行为,邵东村在廿三湾入口修建了木屋,租赁给当地百姓,村集体收取租金,百姓也有地方进行买卖,形成了双赢的局面。其中一户村民在此售卖土特产,结识了大江南的游客,通过线上线下的双重销售渠道,年收入可达二十万,生活条件达到了质的飞跃。

环境好了,产业有了,人民富了;踏着时代的脚步,乘着发展的东风,邵东村正酝酿着一场更美丽的巨变。“我们村将围绕“保稳定、促发展、建和谐、创服务”目标, 加快推进村庄环境提升工程,促使我村真正融入度假区、湖㳇镇全域旅游的大环境。如扎实实施永红涧田沿头段沿河步道连接工程,使我村田沿头——邵家段5个自然村沿涧景观步道连为一体,一步一景,步步是景,让游客村口即可步行欣赏青山绿水的原生态江南山村风貌,慢行慢走,从而扩大我村的旅游纵深,促使更多的村民得益”谢鸣如是说。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乡村名片    
基层动态

江苏宜兴市邵东村:唱响村级经济致富歌

时间:2024-06-16 12:51:16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周茜 徐子涵 悦声

邵东村三面环山,风景和美秀丽、历史底蕴深厚,这里有“藏”于山野间的网红岕滩小溪——永红涧,也有家喻户晓的登山风景道——廿三湾,还有一条贡茶古道横亘其间……日前,我们走进了邵东村。

这里,正是“青竹参差荫石苔,幽居却似小蓬莱。四周青山次第,几处溪涧环绕……”诗画般的新农村风貌令人陶醉。这里就是江苏省宜兴市湖㳇镇邵东村,这是一个释放着乡村振兴新动能的希望之村---它从曾经没有产业支撑的经济薄弱村,到如今成为刷屏社交媒体的网红村。邵东村变化的秘诀是什么?湖㳇镇邵东村党总支书记谢鸣介绍了其中的三条路径。

3.jpg

遇美而思,落后山村寻求突破

湖㳇镇邵东村位于苏浙交界处,历史底蕴与锦绣风光相得益彰。邵东村南端坐落着廿三湾,据传是韩信为追击西楚霸王项羽,用手中长枪在荒山野岭中划出了一条“之”字型路,一共二十三道弯,后人在其上铺上石头,便有了廿三湾。

廿三湾上草木葱茏、溪流潺潺,孕育了盛极一时的阳羡茶,就连“茶圣”陆羽也对其大加赞赏,将其品评为“冠绝他境”的佳饮,并推荐给李唐皇室,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山顶的境会亭应运而生,每岁入贡前,常州(当时的宜兴隶属于常州)和湖州两州刺史在此合办茶宴,会商贡茶生产运输事宜。21世纪初,始于唐代的“贡茶古道”在廿三湾啄木岭密林中被发现,这是江苏境内唯一一处反映古代江苏茶叶进贡史实的交通遗址,宜兴境内现存1000米左右。

靠山吃山,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人们建造房屋需要大量毛竹,邵东村村民依靠山中的竹木,收入尚可。但随着钢筋的替代,毛竹逐渐从建造的历史舞台上退出,邵东村村民失去了收入的主要来源。村里缺乏产业支撑,导致2000多人的村里,现在常住民只有600个人左右,大部分人在外定居。并且村里老龄化严重,六十周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42%。穷则思变,邵东村的振兴迫在眉睫。

为美而变,整治村容改善环境

要想富,先修路。从进村的涧滩,至廿三湾山脚下的道路,已全部进行了重新整修和优化提升,包括村道拓宽及黑色化、路灯安装、桥梁改造、护栏安装等。通过财政投资、村集体和社会资本投入,其他配套功能也将得到不断完善。经过重重验收,邵东村获评2023年度宜兴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综合示范村。

经过整治后,永红涧独有的沿河风景成为夏季游客玩水的绝佳地,并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吸引了很多外来游客。但因田沿头库塘的隔断使沿河步道不能连接,外来车辆沿路乱停,停车场反而空置。经村委商议,立即实施永红涧田沿头段沿河步道连接工程,该工程作为全村沿河步道的连接工程,使5个自然村沿涧景观步道连为一体。让游客在村口即可步行欣赏青山绿水的原生态江南山村风貌,不仅解决了乱停车的难题,还扩大乐邵东村的旅游纵深,促使更多的村民得益。

廿三湾上山步道由于多年没有整修,影响了游客体验及安全,在2023年以具有地域特色的石材按照修旧如旧的方式予以整修,同时对周边环境予以整治,结合村庄环境提升工程,彻底改善邵东村旅游体验。

1.jpg

向美而行,文旅融合共富未来

邵东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占地约17000亩的竹林面积,使区域内森林覆盖率超过了82%,负氧离子含量高达一万八至两万。谢鸣表示,只有效整合邵东村的各项资源,促进文旅融合,才能更加有效地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

近年来,邵东村因势利导,依托现有山水资源及人文景观,多渠道推广健身休闲、户外拓展、茶果采摘、文艺乡建等,先后举办了“首届湖㳇·廿三湾茶香登山季”及“缤纷夏日·文艺助力乡村振兴”等大型文化体育活动,在宜兴乃至周边城市都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2.jpg

谢鸣希望通过正向引导,引入更多民宿,带动当地百姓的就业。再通过游客的流量,带动当地的土特产销售。以前老百姓只能用蛇皮袋就地摆摊,为了规范经营行为,邵东村在廿三湾入口修建了木屋,租赁给当地百姓,村集体收取租金,百姓也有地方进行买卖,形成了双赢的局面。其中一户村民在此售卖土特产,结识了大江南的游客,通过线上线下的双重销售渠道,年收入可达二十万,生活条件达到了质的飞跃。

环境好了,产业有了,人民富了;踏着时代的脚步,乘着发展的东风,邵东村正酝酿着一场更美丽的巨变。“我们村将围绕“保稳定、促发展、建和谐、创服务”目标, 加快推进村庄环境提升工程,促使我村真正融入度假区、湖㳇镇全域旅游的大环境。如扎实实施永红涧田沿头段沿河步道连接工程,使我村田沿头——邵家段5个自然村沿涧景观步道连为一体,一步一景,步步是景,让游客村口即可步行欣赏青山绿水的原生态江南山村风貌,慢行慢走,从而扩大我村的旅游纵深,促使更多的村民得益”谢鸣如是说。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