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深耕“三农”沃土 建设和美乡村——努力探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宁强路径

时间:2024-06-03 09:23:09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11期作者:李宽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陕西省宁强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对标对表党中央、省委及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个主题,紧紧围绕“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这条主线,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坚持特优发展,促进农业升级、乡村和美,探索走出了一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子。

第59页-37.PNG

2023年4月18日,宁强县委书记李宽(左二)到广坪镇食用菌基地查看生产情况。

巩固衔接守底线

宁强县整县脱贫摘帽以来,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三级书记主抓、党委政府同责、四套班子共管,县级领导包抓镇(街)和包联重点帮扶村,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分片督查,单位帮扶全面覆盖,派驻工作队驻村抓落实,从组织保证上筑牢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坚实根基。

动态监测防返贫。畅通农户申报、定期排查、行业部门筛查、监督渠道反馈、平台自动检测分析、应急专项排查“六种渠道”,实行工作流程规范化、预警响应快速化、摸排筛查精准化“三化管理”,发挥200名村级信息员和2473名村级网格员网格化队伍作用,健全完善了全覆盖无缝对接的常态长效监测机制。全县累计纳入“三类人群”1511户4282人,采取产业带、就业扶、社保帮、扶志激、社会助等帮扶方式,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强化落实固底板。抢抓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机遇,持续夯实“七长”责任制,建立精准动态帮扶信息库,2021年以来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9.03万人次9631.85万元,坚决杜绝因贫辍学现象发生;大力推动“医共体”向“健共体”升级,2021年以来累计救治3136人,救治率100%,服务管理四类慢病患者13991人次,全县脱贫人口和“三类人群”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参保率100%;持续加大农户住房安全监测力度,2021年以来累计实施危房改造169户;按照“六有”标准,建立健全农村供水常态长效管护机制,从源头上确保了农村饮水安全。

整合资源聚动能。锚定“两个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将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乡村振兴工作任务较重的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等127个村(社区)纳入帮扶范围,共选派第一书记124名、驻村工作队队员232名,实现了全县200个行政村帮联单位全覆盖;争取国防科工局定点帮扶资金1113万元和苏陕对口帮扶资金5.05亿元,分别实施项目11个和54个,购买和帮销农特产品4080余万元;累计整合利用财政资金8.5亿元,有效发挥了各级财政帮扶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的叠加放大效应。

易地后扶强保障。紧密结合全县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占比较大的实际,实打实把后续帮扶作为“两项”衔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53个集中安置区和安置点,配套建设了社区服务中心、就学就医、文体广场、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采取外引内联方式,共建成各类劳动密集型社区工厂13家,兴办产业园区28个;深化劳务协作机制,开发公益性岗位,拓宽就业空间,有力促进了6796户23072人易地搬迁脱贫人口的稳岗就业和稳定增收,为“两项”衔接工作的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志智双扶激内力。持续深化“一约四会两榜”和“八反对八倡导”新民风建设活动;挖潜资源禀赋,彰显绿色生态,做大做精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深化“三变”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共享发展成果;落实“七个一批”就业帮扶举措,推行“就业实名制”台账管理,转移就业8.89万人。2023年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383元,较去年同期上涨2056元,增幅16.7%,居汉中市第一。200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均突破15万元,实现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群众可持续增收的互动双赢,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60页-38.PNG

宁强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上门服务。

示范带动抓发展

宁强县立足山区县实际,把抓点示范、带动全面作为重要的工作方式方法,把县域划分为南北两个片区,按片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镇村,突出一镇一特、一村一策,依托资源禀赋、培树典型突破、挖潜放大优势、示范引领带动,有效加快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

“五个农业”壮筋骨。舒家坝镇宝珠观村依托农旅融合示范园,高标准规划、多业态布局、精细化管理、抱团式协作,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品牌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观光农业,实施科技服务助农、入园企业联农、集体经济强农、庭院经济富农、以工代赈促农稳定增收“五项举措”,探索出党建引领、自主经营、盘活资产、资产出租、村企合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五种模式”。2023年全村实现产值2300万元,户均增收1.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7万元,相继荣获市级“双强示范”党组织和“巾帼美家”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中药开发上水平。县五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紧抓“宁强天麻”“宁强淫羊藿”“宁强华细辛”分别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的契机,以“四化”种植为引领,建成万亩生态药材种植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在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生物大健康产业,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17名教授组成科研团队,相继研发出保健和疗效显著的12种中药食用酵素;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等方式,示范带动全县2000户农户发展中药材产业,户均增收万元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61页-39.PNG

宁强县羌绣传承人王小琴(右一)正在汉源街道二道河羌绣基地指导绣娘制作羌绣绣品。

非遗传承扩就业。县上抢抓羌族刺绣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契机,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并重,实施“千名绣娘”培训计划,羌绣技艺“传帮带”,搭台拓展产销路,累计吸纳23名残疾人、300余名弱劳动力就业,1500余名留守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实现了“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的夙愿。羌绣品种从18个发展到300多个,畅销16个省区市,远销6个国家和地区,羌州绣娘文化公司产值由2015年的200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2000余万元,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特色小镇展新貌。位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的青木川镇,紧抓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机遇,充分发挥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富集、公路四通八达、旅游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聚力打造自然生态、旅游休闲、医养旅居、传统文化、创新创业、邻里共享、数字乡村、全域开放“八大场景”,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282.8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82亿元,相继荣获全国特色旅游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小镇、全国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美丽宜居示范镇等19项荣誉称号。2023年获得“美丽中国·深呼吸乡镇”、陕西省首批特色气候小镇(氧吧)、陕西省非遗特色示范镇等荣誉称号。

三产融合闯新路。巴山镇以擦亮叫响“云巅巴山”农特产品地域品牌为抓手,深挖农文旅商资源,规划先行、产业串联、文旅融合、数字赋能、汇聚力量互动联动发力,建成巴山电商服务中心,打造道地药园、珍稀菌园、精品果园、放心菜园、生态畜园“五园”产业基地12个,构建了万米羌南特色产业、万亩高山蔬菜产业“两个长廊”,成功打造“巴山四季好时节”农文旅品牌,在实践中取得了规模效益上台阶、深度融合迈新步、促农增收提速度的显著成效,健步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基地+文化旅游+电商营销”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之路,有力推动了乡村全面振兴。

第62页-40.PNG

2022年9月2日,宁强县舒家坝镇宝珠观村村民在采摘火龙果。 刘炳林/摄

奋楫笃行促振兴

宁强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折不扣抓落实,不达目的不罢休,行稳致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扬优强特,推动产业振兴。聚焦围绕构建工业引领、农旅驱动的“一主两翼”产业发展格局,实施“农业升级”行动,大力加快发展“五个农业”,推进“五园”建设,采取产业奖补到户、经营主体带动、集体经济分红、小额贷款贴息等多种渠道,实施产业项目400多个,相继建成覆盖面广、经济效益好、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45个;育优培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个,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3.4万亩、生态茶园面积17.11万亩,发展袋料食用菌7058万袋、羊肚菌6850亩,果蔬种植、畜禽和特色养殖同步推进。2023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2.4亿元,同比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万元,同比增长5%。

外引内育,推动人才振兴。想方设法招引高层次人才,分别建立天麻、真菌、淫羊藿3个研究所,建成专家工作站13个,引进生态茶研制、中医康复理疗、羌绣技艺传承等方面专家团队17个;深化“校地合作”,与两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秦创园宁强分中心分别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引育并重双轮驱动,就业创业技能培训8278人,培育高素质农民1786名。健全完善的人才服务乡村长效机制,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以文化人,推动文化振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硬,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一约五会两榜”实现全覆盖;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为载体,设立了毛坝河镇县民歌传承基地,建成了镇街文化馆、图书馆及村体育健身中心等公共文体服务设施,常态化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文明村镇47个、文明家庭30户。2021年以来,42人分别入选省市级道德模范、陕西好人和“汉中市最美系列人物”,累计表彰县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110个、县级“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公婆”“最美家庭”498余户(人),用身边典型教育激励身边人,循序渐进、成风化俗,凝聚形成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

第63页-41.PNG

宁强县青木川古镇景区游人如织。 龚江/摄

向绿而行,推动生态振兴。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为目标,全覆盖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整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35个村,改造提升农村户用厕所68403座、无害化卫生厕所14023座;全面推行“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镇(村)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健全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200个,有效治理比例达到100%。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逐步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应集尽集、应治尽治”。成功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助力绿色生态农业富民惠民。县域森林覆盖率达到79.4%,秸秆综合利用率95.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9.6%,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厚植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绿色底色,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党建引领,推动组织振兴。扎实开展“五星创建、双强争优”活动,常态化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共创建双强党组织14个、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省市级示范村39个,选拔培养村级后备干部856人;常态化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创新开展党组织书记“一诺四评”活动,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全面推行“党支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联结形式,采取与农户建立入股分红、产业帮扶、托管代养等方式,持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建立了党建引领“一网四化三统一”基层治理体系,以强有力组织保障和高效能基层治理,有效加快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步伐。

第64页-42.PNG

宁强县大安镇金牛社区金濬电子厂的工人正在生产电子元件。

真抓实干新启迪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宁强县紧扣当地实际,找准改革突破口、激发创新原动力、抢占开放制高点,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聚社会之财,在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取得初步成效,在实践中总结积累了可长效发挥作用的有益做法和经验。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明航定向。宁强县纵到底出台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方案和行业部门配套实施方案,相关镇街制定重点帮扶村年度实施方案,横到边印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实施方案,为充分发挥规划先行夯基础、管根本、利长远的引领功能和作用,提供了有益遵循、优化了工作方法、厘清了前行路径,从根本上规避了规划不科学带来的不必要失误和损失。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党政主导、联动发力。宁强县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组建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第一组长和组长的组织机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班子成员包联抓、行业部门专班抓,凝聚形成了县上牵头抓总、部门单位齐抓共管、镇街推动落实的强大合力。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宁强县把抓两头、带中间、促全面作为科学务实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创新“1510”工作法(“1”即“主官主抓、台账管理、每周通报、按月讲评、逐季督查、年终考核、定期约谈”一套制度;“5”即“监测、申报、纳入、研判、会商”五项机制;“10”即“劳务输出转移一批、车间基地吸纳一批、产业奖补扶持一批、做大园区带动一批、以工代赈受益一批、集体经济辐射一批、自主创业消化一批、公益岗位安排一批、消费帮扶巩固一批、兜底救助保障一批”十个一批)助力脱贫人口稳步增收;“343”工作法(“3”即组织领导到位、培训输送到位、服务保障到位“三个到位”;“4”即社区工厂带动、开拓基地带动、开发公益岗带动、品牌示范带动“四个带动”;“3”即体能向技能转变、就业向创业转变、线下向线上转变“三个转变”)助力稳岗就业,易地搬迁后扶“三发展”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挂职博士“智囊团”助力乡村振兴,使总结提炼的试点示范经验在面上落地生根,从而实现了一花带来百花香的指数放大效应。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发展为要、民生至上。宁强县把培育壮大集体经济作为联农带农致富的有效途径,把持续促进群众稳定增收作为终极目标,整合资源聚合力,加大投入提质效,全链经营拓渠道,送教上门圆残疾学生上学梦,六到位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硬化作风、砥砺前行。宁强县一以贯之把作风能力提升作为党员干部牢记使命、干事创业的利器,坚定树牢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用人导向,真考实评、奖优罚劣,实打实以干部“付出指数”换群众“获得指数”,以干部“辛苦指数”换群众“幸福指数”,以干部“警醒指数”换群众“安全指数”。(作者系陕西省宁强县委书记)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深耕“三农”沃土 建设和美乡村——努力探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宁强路径

时间:2024-06-03 09:23:09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11期

作者:李宽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陕西省宁强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对标对表党中央、省委及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个主题,紧紧围绕“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这条主线,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坚持特优发展,促进农业升级、乡村和美,探索走出了一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子。

第59页-37.PNG

2023年4月18日,宁强县委书记李宽(左二)到广坪镇食用菌基地查看生产情况。

巩固衔接守底线

宁强县整县脱贫摘帽以来,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三级书记主抓、党委政府同责、四套班子共管,县级领导包抓镇(街)和包联重点帮扶村,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分片督查,单位帮扶全面覆盖,派驻工作队驻村抓落实,从组织保证上筑牢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坚实根基。

动态监测防返贫。畅通农户申报、定期排查、行业部门筛查、监督渠道反馈、平台自动检测分析、应急专项排查“六种渠道”,实行工作流程规范化、预警响应快速化、摸排筛查精准化“三化管理”,发挥200名村级信息员和2473名村级网格员网格化队伍作用,健全完善了全覆盖无缝对接的常态长效监测机制。全县累计纳入“三类人群”1511户4282人,采取产业带、就业扶、社保帮、扶志激、社会助等帮扶方式,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强化落实固底板。抢抓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机遇,持续夯实“七长”责任制,建立精准动态帮扶信息库,2021年以来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9.03万人次9631.85万元,坚决杜绝因贫辍学现象发生;大力推动“医共体”向“健共体”升级,2021年以来累计救治3136人,救治率100%,服务管理四类慢病患者13991人次,全县脱贫人口和“三类人群”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参保率100%;持续加大农户住房安全监测力度,2021年以来累计实施危房改造169户;按照“六有”标准,建立健全农村供水常态长效管护机制,从源头上确保了农村饮水安全。

整合资源聚动能。锚定“两个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将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乡村振兴工作任务较重的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等127个村(社区)纳入帮扶范围,共选派第一书记124名、驻村工作队队员232名,实现了全县200个行政村帮联单位全覆盖;争取国防科工局定点帮扶资金1113万元和苏陕对口帮扶资金5.05亿元,分别实施项目11个和54个,购买和帮销农特产品4080余万元;累计整合利用财政资金8.5亿元,有效发挥了各级财政帮扶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的叠加放大效应。

易地后扶强保障。紧密结合全县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占比较大的实际,实打实把后续帮扶作为“两项”衔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53个集中安置区和安置点,配套建设了社区服务中心、就学就医、文体广场、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采取外引内联方式,共建成各类劳动密集型社区工厂13家,兴办产业园区28个;深化劳务协作机制,开发公益性岗位,拓宽就业空间,有力促进了6796户23072人易地搬迁脱贫人口的稳岗就业和稳定增收,为“两项”衔接工作的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志智双扶激内力。持续深化“一约四会两榜”和“八反对八倡导”新民风建设活动;挖潜资源禀赋,彰显绿色生态,做大做精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深化“三变”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共享发展成果;落实“七个一批”就业帮扶举措,推行“就业实名制”台账管理,转移就业8.89万人。2023年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383元,较去年同期上涨2056元,增幅16.7%,居汉中市第一。200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均突破15万元,实现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群众可持续增收的互动双赢,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60页-38.PNG

宁强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上门服务。

示范带动抓发展

宁强县立足山区县实际,把抓点示范、带动全面作为重要的工作方式方法,把县域划分为南北两个片区,按片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镇村,突出一镇一特、一村一策,依托资源禀赋、培树典型突破、挖潜放大优势、示范引领带动,有效加快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

“五个农业”壮筋骨。舒家坝镇宝珠观村依托农旅融合示范园,高标准规划、多业态布局、精细化管理、抱团式协作,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品牌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观光农业,实施科技服务助农、入园企业联农、集体经济强农、庭院经济富农、以工代赈促农稳定增收“五项举措”,探索出党建引领、自主经营、盘活资产、资产出租、村企合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五种模式”。2023年全村实现产值2300万元,户均增收1.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7万元,相继荣获市级“双强示范”党组织和“巾帼美家”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中药开发上水平。县五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紧抓“宁强天麻”“宁强淫羊藿”“宁强华细辛”分别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的契机,以“四化”种植为引领,建成万亩生态药材种植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在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生物大健康产业,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17名教授组成科研团队,相继研发出保健和疗效显著的12种中药食用酵素;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等方式,示范带动全县2000户农户发展中药材产业,户均增收万元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61页-39.PNG

宁强县羌绣传承人王小琴(右一)正在汉源街道二道河羌绣基地指导绣娘制作羌绣绣品。

非遗传承扩就业。县上抢抓羌族刺绣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契机,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并重,实施“千名绣娘”培训计划,羌绣技艺“传帮带”,搭台拓展产销路,累计吸纳23名残疾人、300余名弱劳动力就业,1500余名留守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实现了“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的夙愿。羌绣品种从18个发展到300多个,畅销16个省区市,远销6个国家和地区,羌州绣娘文化公司产值由2015年的200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2000余万元,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特色小镇展新貌。位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的青木川镇,紧抓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机遇,充分发挥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富集、公路四通八达、旅游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聚力打造自然生态、旅游休闲、医养旅居、传统文化、创新创业、邻里共享、数字乡村、全域开放“八大场景”,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282.8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82亿元,相继荣获全国特色旅游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小镇、全国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美丽宜居示范镇等19项荣誉称号。2023年获得“美丽中国·深呼吸乡镇”、陕西省首批特色气候小镇(氧吧)、陕西省非遗特色示范镇等荣誉称号。

三产融合闯新路。巴山镇以擦亮叫响“云巅巴山”农特产品地域品牌为抓手,深挖农文旅商资源,规划先行、产业串联、文旅融合、数字赋能、汇聚力量互动联动发力,建成巴山电商服务中心,打造道地药园、珍稀菌园、精品果园、放心菜园、生态畜园“五园”产业基地12个,构建了万米羌南特色产业、万亩高山蔬菜产业“两个长廊”,成功打造“巴山四季好时节”农文旅品牌,在实践中取得了规模效益上台阶、深度融合迈新步、促农增收提速度的显著成效,健步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基地+文化旅游+电商营销”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之路,有力推动了乡村全面振兴。

第62页-40.PNG

2022年9月2日,宁强县舒家坝镇宝珠观村村民在采摘火龙果。 刘炳林/摄

奋楫笃行促振兴

宁强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折不扣抓落实,不达目的不罢休,行稳致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扬优强特,推动产业振兴。聚焦围绕构建工业引领、农旅驱动的“一主两翼”产业发展格局,实施“农业升级”行动,大力加快发展“五个农业”,推进“五园”建设,采取产业奖补到户、经营主体带动、集体经济分红、小额贷款贴息等多种渠道,实施产业项目400多个,相继建成覆盖面广、经济效益好、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45个;育优培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个,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3.4万亩、生态茶园面积17.11万亩,发展袋料食用菌7058万袋、羊肚菌6850亩,果蔬种植、畜禽和特色养殖同步推进。2023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2.4亿元,同比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万元,同比增长5%。

外引内育,推动人才振兴。想方设法招引高层次人才,分别建立天麻、真菌、淫羊藿3个研究所,建成专家工作站13个,引进生态茶研制、中医康复理疗、羌绣技艺传承等方面专家团队17个;深化“校地合作”,与两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秦创园宁强分中心分别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引育并重双轮驱动,就业创业技能培训8278人,培育高素质农民1786名。健全完善的人才服务乡村长效机制,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以文化人,推动文化振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硬,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一约五会两榜”实现全覆盖;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为载体,设立了毛坝河镇县民歌传承基地,建成了镇街文化馆、图书馆及村体育健身中心等公共文体服务设施,常态化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文明村镇47个、文明家庭30户。2021年以来,42人分别入选省市级道德模范、陕西好人和“汉中市最美系列人物”,累计表彰县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110个、县级“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公婆”“最美家庭”498余户(人),用身边典型教育激励身边人,循序渐进、成风化俗,凝聚形成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

第63页-41.PNG

宁强县青木川古镇景区游人如织。 龚江/摄

向绿而行,推动生态振兴。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为目标,全覆盖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整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35个村,改造提升农村户用厕所68403座、无害化卫生厕所14023座;全面推行“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镇(村)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健全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200个,有效治理比例达到100%。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逐步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应集尽集、应治尽治”。成功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助力绿色生态农业富民惠民。县域森林覆盖率达到79.4%,秸秆综合利用率95.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9.6%,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厚植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绿色底色,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党建引领,推动组织振兴。扎实开展“五星创建、双强争优”活动,常态化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共创建双强党组织14个、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省市级示范村39个,选拔培养村级后备干部856人;常态化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创新开展党组织书记“一诺四评”活动,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全面推行“党支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联结形式,采取与农户建立入股分红、产业帮扶、托管代养等方式,持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建立了党建引领“一网四化三统一”基层治理体系,以强有力组织保障和高效能基层治理,有效加快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步伐。

第64页-42.PNG

宁强县大安镇金牛社区金濬电子厂的工人正在生产电子元件。

真抓实干新启迪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宁强县紧扣当地实际,找准改革突破口、激发创新原动力、抢占开放制高点,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聚社会之财,在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取得初步成效,在实践中总结积累了可长效发挥作用的有益做法和经验。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明航定向。宁强县纵到底出台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方案和行业部门配套实施方案,相关镇街制定重点帮扶村年度实施方案,横到边印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实施方案,为充分发挥规划先行夯基础、管根本、利长远的引领功能和作用,提供了有益遵循、优化了工作方法、厘清了前行路径,从根本上规避了规划不科学带来的不必要失误和损失。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党政主导、联动发力。宁强县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组建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第一组长和组长的组织机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班子成员包联抓、行业部门专班抓,凝聚形成了县上牵头抓总、部门单位齐抓共管、镇街推动落实的强大合力。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宁强县把抓两头、带中间、促全面作为科学务实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创新“1510”工作法(“1”即“主官主抓、台账管理、每周通报、按月讲评、逐季督查、年终考核、定期约谈”一套制度;“5”即“监测、申报、纳入、研判、会商”五项机制;“10”即“劳务输出转移一批、车间基地吸纳一批、产业奖补扶持一批、做大园区带动一批、以工代赈受益一批、集体经济辐射一批、自主创业消化一批、公益岗位安排一批、消费帮扶巩固一批、兜底救助保障一批”十个一批)助力脱贫人口稳步增收;“343”工作法(“3”即组织领导到位、培训输送到位、服务保障到位“三个到位”;“4”即社区工厂带动、开拓基地带动、开发公益岗带动、品牌示范带动“四个带动”;“3”即体能向技能转变、就业向创业转变、线下向线上转变“三个转变”)助力稳岗就业,易地搬迁后扶“三发展”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挂职博士“智囊团”助力乡村振兴,使总结提炼的试点示范经验在面上落地生根,从而实现了一花带来百花香的指数放大效应。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发展为要、民生至上。宁强县把培育壮大集体经济作为联农带农致富的有效途径,把持续促进群众稳定增收作为终极目标,整合资源聚合力,加大投入提质效,全链经营拓渠道,送教上门圆残疾学生上学梦,六到位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硬化作风、砥砺前行。宁强县一以贯之把作风能力提升作为党员干部牢记使命、干事创业的利器,坚定树牢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用人导向,真考实评、奖优罚劣,实打实以干部“付出指数”换群众“获得指数”,以干部“辛苦指数”换群众“幸福指数”,以干部“警醒指数”换群众“安全指数”。(作者系陕西省宁强县委书记)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