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市:聚焦“三落实”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今年以来,山西省晋中市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三落实”,突出补短板、强弱项抓落实,突出增动力、激活力抓落实,突出用实招、求实效抓落实。全市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优化,产业发展水平快速提高,就业质量不断改善,驻村帮扶成效更加明显,脱贫群众收入稳定增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质效得到有效提升。
云南怒江州:有力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坚决落实“四个不摘”,因地制宜推行“1223”(压实第一责任,聚焦“两项收入”,紧盯“两类重点”,抓实“三个提升”)乡村振兴工作机制,认真践行“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抓工作“三部曲”,奋力推动巩固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见实效。
法治视角下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及对策研究
法治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从法治视角出发加强乡村治理,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和持续推进。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大乡村治理力度,乡村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推进,但依然存在诸多挑战和现实困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宁夏海原县:激活乡村发展“动力源” 探寻乡村振兴新路径
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狠抓产业定位,将肉牛产业确立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将马铃薯、瓜菜、秋杂粮和枸杞作为四特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全县“一主四特”产业发展格局,带动全县群众实现了脱贫摘帽,走向致富之路。2022年以来,抢抓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契机,立足生态保护、瞄准区位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深度挖掘适合本区域发展的优势产业,努力开辟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美丽和谐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许家湖镇:推进“百千工程” 助力富民强村
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许家湖镇围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创建共同富裕沂蒙好例,以片区推进为实施路径,以产业振兴为关键环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百千工程”),深入推进富民强村战略行动,探索出一条富有沂水特色的乡村共同富裕之路。
黑龙江穆棱市:抓实三项关键举措 “小沙棘”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市不断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当地“土特产”沙棘,抓实三项关键举措,持续做精沙棘产品,做强加工能力,做大市场份额,做优特色品牌,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四川屏山县:发展林下种养循环 拓展助农增收新空间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推广林下养鹅立体种养循环模式,招引龙头企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屏山县白鹅全产业链“强县富民”工程,走出了一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加群众收入的致富路。
安徽怀宁县:创新开展“乡村夜话”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以和美乡村建设为主线,针对干群之间联系渠道不多、沟通不够、合力不强等问题,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创新开展“乡村夜话”,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心声,为乡村谋发展、保稳定、促振兴。
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四个一批”要求扎实推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聚焦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全面梳理、分类推动帮扶产业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全力促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乡土人才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机制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乡土人才长期扎根农村,熟悉家乡人文环境和资源禀赋,具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等特点,是带不走的乡村振兴“攻坚队”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推广林下养鹅立体种养循环模式,招引龙头企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屏山县白鹅全产业链“强县富民”工程,走出了一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加群众收入的致富路。
“农文旅商”融合发展 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以陕西省宁强县巴山镇为例
陕西省宁强县巴山镇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属秦巴山区。近年来,巴山镇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主线,抓牢产业振兴“牛鼻子”,坚持问题导向精准破题,探索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基地+文化旅游+数字电商”融合发展之路,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赤坭镇:坚持“三步走” 绘就“三美融合”新乡村
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这一头号工程,坚持生态保护为“基”、资源整合为“径”、协同发展为“策”,加快推动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全面绘就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的乡村振兴风光图。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激发乡村文化新动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参与热情。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关于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
建设健康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健康中国建设在农村地区的具体实践,是实现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
脱贫县何以提升内生发展动力——基于对广西壮族自治区4个县的调研思考
当前,一些脱贫县对提高内生发展动力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不够,自我发展能力仍然较弱。聚焦这一问题,调研组围绕“脱贫县如何有力有效提升内生发展动力的特色做法、问题挑战和有效举措”等问题,实地对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崇左市龙州县开展深入调研。
三有村:探索乡村振兴“五美”蝶变之路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曲水县达嘎镇三有村建于2016年,是西藏自治区首个建成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近年来,三有村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统筹谋划、一体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逐步蝶变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实现了从局部美到全域美、生态美到生活美、形态美到气质美的全面提升发展。
九台区: “五字诀”探索帮扶产业发展新模式
近年来,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有序运营帮扶产业项目,将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探索打造以“高、新、精、细、严”为核心的“五字诀”帮扶产业发展新模式,确保帮扶产业项目稳定运营,全面促进全区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
广东深圳:助力对口帮扶协作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广东省深圳市充分依托当地技术、市场、标准、品牌、人才等方面优势资源,以种业创新、智慧农机、数字技术和模式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大力推进并普及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数字技术、品牌标准的创新应用,构建农业发展新业态,持续为对口帮扶协作地区发展注入强大的“圳”能量,加快培育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助力对口帮扶协作地区高质量发展。
千年鱼河峁 耕读文化镇——鱼河峁镇暨峁岔上乡村振兴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高油高产大豆拓展“新赛道” 有利于国产大豆价格企稳回升
陕西紫阳:建立五大体系 建设“山地版”和美乡村
重庆酉阳县: “穿透式”管好帮扶项目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