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阳新朱应村: 坚持党建引领 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陶港镇朱应村距阳新县城15公里,地处黄阳一级公路边,全村国土面积7.5平方公里,是一个半山半丘陵的农业村。该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共586户2276人,党员71人。近年来,为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朱应村“两委”、共青团阳新县委驻村工作队从群众身边的民生实事着手,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贯穿“诸事有回应”治理理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实施四大民生工程,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交出了一份温暖的乡村振兴答卷。
童心港湾“暖民心”,托起朝夕幸福巢
为有效缓解本村少年儿童寒暑假“看护难”问题,依托驻村单位共青团阳新县委支持建设的童心港湾场地,朱应村举办了2024学年度“寒假学堂”爱心托管班,招募4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托管儿童26人,共计开展8天时间。其间开展了作业辅导、剪纸、文体活动、森林防灭火宣传等特色课程,陪伴儿童们度过了安全、舒适、愉快的寒假。程美香感慨道“这个托管班就像及时雨一样,今年学校放假早,这个爱心托管班开办的时间正好填补了孩子在家,我们在外务工未归的空窗期,孩子们在这里既能学习到知识,还能一起玩游戏,又让孩子们摆脱对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依赖,我们这些在外地的家长心里特别踏实、特别放心。”
朱应村“寒假学堂”爱心托管班授课。
为了增强助老服务,村“两委”定期对村内困难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状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摸排,设置专员每周上门查看其生活情况,同时建设了老年照料中心,配备了象棋、扑克、图书等娱乐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2024年7月还邀请阳新县采茶戏剧团到湾组开展文艺汇演,让老年人在欣赏精彩唱段、生动表演和扣人心弦剧情中,重温往昔美好回忆,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大户领种“稳粮仓”,犁出金色增收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欠缺,耕地分布不均匀问题,村“两委”、驻村工作队深入农户家中调研,探索出“支部引领+大户领种”新模式,将原来分散的土地集中承包给了大户种植,既盘活了零散闲置的土地,老百姓也能收租增加收入。种粮大户朱军算了笔账:“以前田地分散,大部分工作都要人工参与,现在耕地集中了,我选择了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作,杀虫、施肥等也用上了无人机,种田效率大大提高了,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而且今年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我第一次种植了“双季稻”,平均算下来每亩耕地比往年多产稻谷足足有400斤嘞,咱们人轻松了,收入还增高了。”
百亩“双季稻”翻耕机耕地。
危房拆除“焕新颜”,清洁家园新名片
为了能够显著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村“两委”、驻村工作队以清洁家园行动为抓手,重点聚焦“扫干净、码整齐、清畅通、保常态”总目标,采取“方案大家定、清洁大家搞、用工一起上、好差公开比”的办法,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美丽家园的建设中来,致力于打造一个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2024年组织开展“清洁家园”行动59场次,参与人数600余人次,累计拆除残垣断壁、破旧房屋130余处。充分发挥村组干部、驻村单位、党员代表等模范带头作用,全年开展各湾组和本湾组互评活动12次、本湾组评比活动累计24次。以湾组为单元开展评比并赋予积分,利用积分兑换物品,通过实物奖励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维护的良好氛围。
道路升级“畅血脉”,织就乡村连心网
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一条条宽敞平坦的农村公路如同一条条通往幸福的纽带,一头连接着千家万户,一头串联起乡村的繁荣与希望。近年来,村“两委”狠抓道路建设,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累计已完成道路硬化3000余米,道路扩宽2000余米,铺设柏油路面3000余米,完成广场硬化500㎡,篮球场改造升级,安装太阳能路灯30余盏等。“去年工作忙,都没有回家过年,今年回家发现家乡变化真大,主干道全部铺设了柏油,湾组里面的道路也硬化扩宽了,以前车子只能临时停到广场,现在我们回来再也不用担心会车和停车问题了”朱美法将车开到家门口说道。
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的时代坐标上,陶港镇朱应村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生动实践,谱写着新时代篇章。从童心港湾的暖心守护到双季稻田的金色希望,从危房拆除的宜居蜕变到柏油马路的血脉畅通,每一个民生坐标都镌刻着基层党组织的初心印记。正如村党总支书记朱必强所言:“我们将始终锚定‘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以‘诸事有回应’的实干精神,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持续提高公共服务质效,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者系共青团阳新县委驻村第一书记)
湖北阳新朱应村: 坚持党建引领 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时间:2025-03-14 16:21:12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汤 鹏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陶港镇朱应村距阳新县城15公里,地处黄阳一级公路边,全村国土面积7.5平方公里,是一个半山半丘陵的农业村。该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共586户2276人,党员71人。近年来,为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朱应村“两委”、共青团阳新县委驻村工作队从群众身边的民生实事着手,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贯穿“诸事有回应”治理理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实施四大民生工程,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交出了一份温暖的乡村振兴答卷。
童心港湾“暖民心”,托起朝夕幸福巢
为有效缓解本村少年儿童寒暑假“看护难”问题,依托驻村单位共青团阳新县委支持建设的童心港湾场地,朱应村举办了2024学年度“寒假学堂”爱心托管班,招募4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托管儿童26人,共计开展8天时间。其间开展了作业辅导、剪纸、文体活动、森林防灭火宣传等特色课程,陪伴儿童们度过了安全、舒适、愉快的寒假。程美香感慨道“这个托管班就像及时雨一样,今年学校放假早,这个爱心托管班开办的时间正好填补了孩子在家,我们在外务工未归的空窗期,孩子们在这里既能学习到知识,还能一起玩游戏,又让孩子们摆脱对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依赖,我们这些在外地的家长心里特别踏实、特别放心。”
朱应村“寒假学堂”爱心托管班授课。
为了增强助老服务,村“两委”定期对村内困难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状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摸排,设置专员每周上门查看其生活情况,同时建设了老年照料中心,配备了象棋、扑克、图书等娱乐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2024年7月还邀请阳新县采茶戏剧团到湾组开展文艺汇演,让老年人在欣赏精彩唱段、生动表演和扣人心弦剧情中,重温往昔美好回忆,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大户领种“稳粮仓”,犁出金色增收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欠缺,耕地分布不均匀问题,村“两委”、驻村工作队深入农户家中调研,探索出“支部引领+大户领种”新模式,将原来分散的土地集中承包给了大户种植,既盘活了零散闲置的土地,老百姓也能收租增加收入。种粮大户朱军算了笔账:“以前田地分散,大部分工作都要人工参与,现在耕地集中了,我选择了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作,杀虫、施肥等也用上了无人机,种田效率大大提高了,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而且今年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我第一次种植了“双季稻”,平均算下来每亩耕地比往年多产稻谷足足有400斤嘞,咱们人轻松了,收入还增高了。”
百亩“双季稻”翻耕机耕地。
危房拆除“焕新颜”,清洁家园新名片
为了能够显著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村“两委”、驻村工作队以清洁家园行动为抓手,重点聚焦“扫干净、码整齐、清畅通、保常态”总目标,采取“方案大家定、清洁大家搞、用工一起上、好差公开比”的办法,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美丽家园的建设中来,致力于打造一个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2024年组织开展“清洁家园”行动59场次,参与人数600余人次,累计拆除残垣断壁、破旧房屋130余处。充分发挥村组干部、驻村单位、党员代表等模范带头作用,全年开展各湾组和本湾组互评活动12次、本湾组评比活动累计24次。以湾组为单元开展评比并赋予积分,利用积分兑换物品,通过实物奖励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维护的良好氛围。
道路升级“畅血脉”,织就乡村连心网
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一条条宽敞平坦的农村公路如同一条条通往幸福的纽带,一头连接着千家万户,一头串联起乡村的繁荣与希望。近年来,村“两委”狠抓道路建设,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累计已完成道路硬化3000余米,道路扩宽2000余米,铺设柏油路面3000余米,完成广场硬化500㎡,篮球场改造升级,安装太阳能路灯30余盏等。“去年工作忙,都没有回家过年,今年回家发现家乡变化真大,主干道全部铺设了柏油,湾组里面的道路也硬化扩宽了,以前车子只能临时停到广场,现在我们回来再也不用担心会车和停车问题了”朱美法将车开到家门口说道。
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的时代坐标上,陶港镇朱应村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生动实践,谱写着新时代篇章。从童心港湾的暖心守护到双季稻田的金色希望,从危房拆除的宜居蜕变到柏油马路的血脉畅通,每一个民生坐标都镌刻着基层党组织的初心印记。正如村党总支书记朱必强所言:“我们将始终锚定‘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以‘诸事有回应’的实干精神,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持续提高公共服务质效,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者系共青团阳新县委驻村第一书记)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