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郭家垴村:菊韵飘香 幸福绵长

时间:2025-01-07 16:51:55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本刊记者 张峰 张琼文

进入金秋时节,山西省武乡县蟠龙镇郭家垴村的田间地头突然热闹了起来:赏花的、研学的、拍抖音的、打卡的,一波接着一波。这时候,郭家垴村的村民早早安顿好家务,纷纷加入这热闹的队伍,边闻花香,边摘菊花,边窃窃私语,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入夜,郭家垴村的菊花加工车间内更是一番忙碌的景象:摆盘的、计时烘干的、封装的,村民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忙忙碌碌。近年来,一个以菊花为主导的乡村振兴故事正悄然在郭家垴村发生。

微信图片_20250107163842.jpg郭家垴村村民采摘菊花

一次农业种植传统的改变

蟠龙镇郭家垴村位于武乡县东部丘陵山区,千百年来,全村百十户人家、300多口人守着1700多亩耕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王建卿是当年郭家垴村为数不多的走出山村求学的人。1998年从学校毕业后,他毅然返乡创业。给别人跑过运输,自己购置车辆跑过运输,购置过工程车……经过近七八年的打拼,王建卿逐渐富裕了起来,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6年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王建卿决定带领全村村民“调产”,进行“科学种植”。

“调什么产呀,调来调去还不是种玉米。”“玉米种植多简单呀,春种、秋收,中间不用管。”“玉米产量高,价格也相对稳定,就种玉米好了。”每到春播时节,郭家垴村总会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一番热烈讨论。然而讨论永远只是停留在嘴上,郭家垴村的玉米种植仍然是铁杆庄稼——一成不变。

2016年,郭家垴村种下了100多亩牡丹,长期以来的农业种植传统由此打破。

“这个好呀!既美化了村庄,又有经济价植。”“村庄真的一下子变美了,处处花香。”“这下我们再也不愁如何致富了。”一时间,村民们纷纷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准备大干一场。

然而,牡丹花虽美,但经济价值有限。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村民们纷纷刨掉了地里的牡丹,继续种上了玉米,郭家垴村通过种植牡丹实现强村富民的梦破灭了。

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重新站起来。有了上次失败的教训,王建卿变得沉稳起来。经过充分考察市场、广泛征求意见、多方寻求合作,2019年郭家垴村与武乡县德宏农牧种养有限公司合作,以每亩每年400元的价格,流转农户土地200多亩,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探索发展菊花种植产业。

然而,刚开始听说王建卿要种菊花时,村里没人愿意跟着干。“没办法,只好自己先带头干起来。”王建卿试种了150亩菊花,结果成功了。当年,菊花喜获丰收,郭家垴村迎来第一批赏菊的游客,菊花也有了销路。“咦?原来那些花花真的可以卖钱!”成功带来了示范效应,村民纷纷开始种植菊花。

尝到了种菊花甜头的郭家垴村人,对发展菊花产业更有底气,创业的胆子也更大了。2020年,郭家垴村与香港威尔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武乡县德宏农牧公司合作注册成立了威尔国际(山西)股份有限公司,投资900万元,将菊花种植面积扩到396亩,深刻改变了郭家垴村的农业种植结构和种植传统。

一个带动农户的特色产业

“没想到上了年纪还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今年65岁的郭家垴村村民王海平说,采摘菊花的工作简单不费力,公司还在家门口,能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养老,特别开心。

同样受益于菊花产业的还有村民王国卫。王国卫家有7亩多土地,多年来以种玉米为主,收成全靠天,年景好时收入还可以,年景差时连种子化肥钱都赚不回来。王建卿开始种菊花时,就劝他将土地流转给公司种菊花,他不肯。后来看王建卿种菊花挣钱了,他将信将疑地流转了一亩土地给公司,得了400元的收益。尝到了甜头的王国卫,第二年主动找到王建卿:“花花得种,土地得流转,今年我这7亩多地全部交给公司。”自此,王国卫过上了每天和老伴准时到公司上班的生活。“我们老两口每年有6万多元的工资,还有3000多元的土地流转收入,生活就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王国卫说。

看到村里蓬勃发展的菊花产业,郭家垴村外出务工的人逐年减少,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

“以前在外务工,常年漂泊,看着村里这么好的发展态势,还是决定回来发展。”今年29岁的村民王艳鹏返乡后主要负责村里的菊花销售,还在家里开起了小超市。

发展产业就要面对市场,市场是有风险的。“我当时带领村民创业就是想帮乡亲们增收,不能让他们承担过多的风险。”王建卿说。

2022年5月,郭家垴村联合村民和德宏农牧有限公司,组建了山西菊都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确定了“村集体+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其中村集体股份占55%、德宏农牧有限公司股份占30%、农户占15%,将村民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目前,郭家垴村已流转了近1000亩土地种植菊花,仅土地租赁费用每年就有50多万元,同时还带动了30多户农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2023年郭家垴村集体经济突破9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

微信图片_20250107163837.jpg菊花基地直播售卖菊花

一朵小菊花造就的“大产业”

一路走来,王建卿坦言:“只有产业定位准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了,产业链条拉长了,老百姓积极参与了,乡村产业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活力,才能持久不衰,而不是昙花一现。”

经过5年多的发展,郭家垴村菊花种植品种由单一的北京菊发展到万寿菊、雪菊、胎菊等多个品种,拥有菊花加工烘干生产线两条、加工车间500平方米、晾晒场1000平方米、仓库300平方米,新增加烘干房350平方米、烘干设备200余件,新建田间路4公里,购买农机具40余件套,辐射带动蟠龙镇12个村和周边5个乡镇种植种植菊花2400亩,年产量突破250吨,产值达到了1200万元。同时,郭家垴村还注册了“菊花小镇”地理标识,连续五年成功举办菊花文化节,今年菊花节期间成功举办了2024年“菊花杯”全国摩托车场地争霸赛,接待游客超8万余人次,村集体通过售卖门票、发展小交通等,获得收入达50万元,户均增收6000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和群众收入“双增收”。

一业兴,百业顺。围绕菊花种植产业,郭家垴村的乡村旅游也火了起来。每天到郭家垴村的车络绎不绝,客流不断,促进了村里餐饮业的发展。以前封闭的小山村,如今办起了10余家农家乐、小吃店。曾经靠推车走村串户叫卖小吃的村民王增北,也回村专心办起了小吃店。

借着政策的东风,郭家垴村以实施“菊花小镇”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将菊花种植和康养旅游相结合,在郭家垴村建设了菊花种植基地、30公里菊花风景通道、户外游乐设施、3D墙画艺术展、生态采摘园、生态养殖园、康养生态综合园、户外营地星空度假村等,并积极配套农家乐、民宿等吃住行配套设施,建成了山西省首个以菊花为主题的田园观光综合体,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将突破150万元。

盛开的菊花点亮了郭家垴村秋天的原野,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位村民的脸上。依托菊花种植产业,郭家垴村已快步行进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山西省武乡县蟠龙镇党委书记崔路鹏对本文亦有贡献)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郭家垴村:菊韵飘香 幸福绵长

时间:2025-01-07 16:51:55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本刊记者 张峰 张琼文

进入金秋时节,山西省武乡县蟠龙镇郭家垴村的田间地头突然热闹了起来:赏花的、研学的、拍抖音的、打卡的,一波接着一波。这时候,郭家垴村的村民早早安顿好家务,纷纷加入这热闹的队伍,边闻花香,边摘菊花,边窃窃私语,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入夜,郭家垴村的菊花加工车间内更是一番忙碌的景象:摆盘的、计时烘干的、封装的,村民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忙忙碌碌。近年来,一个以菊花为主导的乡村振兴故事正悄然在郭家垴村发生。

微信图片_20250107163842.jpg郭家垴村村民采摘菊花

一次农业种植传统的改变

蟠龙镇郭家垴村位于武乡县东部丘陵山区,千百年来,全村百十户人家、300多口人守着1700多亩耕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王建卿是当年郭家垴村为数不多的走出山村求学的人。1998年从学校毕业后,他毅然返乡创业。给别人跑过运输,自己购置车辆跑过运输,购置过工程车……经过近七八年的打拼,王建卿逐渐富裕了起来,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6年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王建卿决定带领全村村民“调产”,进行“科学种植”。

“调什么产呀,调来调去还不是种玉米。”“玉米种植多简单呀,春种、秋收,中间不用管。”“玉米产量高,价格也相对稳定,就种玉米好了。”每到春播时节,郭家垴村总会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一番热烈讨论。然而讨论永远只是停留在嘴上,郭家垴村的玉米种植仍然是铁杆庄稼——一成不变。

2016年,郭家垴村种下了100多亩牡丹,长期以来的农业种植传统由此打破。

“这个好呀!既美化了村庄,又有经济价植。”“村庄真的一下子变美了,处处花香。”“这下我们再也不愁如何致富了。”一时间,村民们纷纷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准备大干一场。

然而,牡丹花虽美,但经济价值有限。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村民们纷纷刨掉了地里的牡丹,继续种上了玉米,郭家垴村通过种植牡丹实现强村富民的梦破灭了。

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重新站起来。有了上次失败的教训,王建卿变得沉稳起来。经过充分考察市场、广泛征求意见、多方寻求合作,2019年郭家垴村与武乡县德宏农牧种养有限公司合作,以每亩每年400元的价格,流转农户土地200多亩,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探索发展菊花种植产业。

然而,刚开始听说王建卿要种菊花时,村里没人愿意跟着干。“没办法,只好自己先带头干起来。”王建卿试种了150亩菊花,结果成功了。当年,菊花喜获丰收,郭家垴村迎来第一批赏菊的游客,菊花也有了销路。“咦?原来那些花花真的可以卖钱!”成功带来了示范效应,村民纷纷开始种植菊花。

尝到了种菊花甜头的郭家垴村人,对发展菊花产业更有底气,创业的胆子也更大了。2020年,郭家垴村与香港威尔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武乡县德宏农牧公司合作注册成立了威尔国际(山西)股份有限公司,投资900万元,将菊花种植面积扩到396亩,深刻改变了郭家垴村的农业种植结构和种植传统。

一个带动农户的特色产业

“没想到上了年纪还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今年65岁的郭家垴村村民王海平说,采摘菊花的工作简单不费力,公司还在家门口,能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养老,特别开心。

同样受益于菊花产业的还有村民王国卫。王国卫家有7亩多土地,多年来以种玉米为主,收成全靠天,年景好时收入还可以,年景差时连种子化肥钱都赚不回来。王建卿开始种菊花时,就劝他将土地流转给公司种菊花,他不肯。后来看王建卿种菊花挣钱了,他将信将疑地流转了一亩土地给公司,得了400元的收益。尝到了甜头的王国卫,第二年主动找到王建卿:“花花得种,土地得流转,今年我这7亩多地全部交给公司。”自此,王国卫过上了每天和老伴准时到公司上班的生活。“我们老两口每年有6万多元的工资,还有3000多元的土地流转收入,生活就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王国卫说。

看到村里蓬勃发展的菊花产业,郭家垴村外出务工的人逐年减少,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

“以前在外务工,常年漂泊,看着村里这么好的发展态势,还是决定回来发展。”今年29岁的村民王艳鹏返乡后主要负责村里的菊花销售,还在家里开起了小超市。

发展产业就要面对市场,市场是有风险的。“我当时带领村民创业就是想帮乡亲们增收,不能让他们承担过多的风险。”王建卿说。

2022年5月,郭家垴村联合村民和德宏农牧有限公司,组建了山西菊都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确定了“村集体+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其中村集体股份占55%、德宏农牧有限公司股份占30%、农户占15%,将村民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目前,郭家垴村已流转了近1000亩土地种植菊花,仅土地租赁费用每年就有50多万元,同时还带动了30多户农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2023年郭家垴村集体经济突破9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

微信图片_20250107163837.jpg菊花基地直播售卖菊花

一朵小菊花造就的“大产业”

一路走来,王建卿坦言:“只有产业定位准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了,产业链条拉长了,老百姓积极参与了,乡村产业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活力,才能持久不衰,而不是昙花一现。”

经过5年多的发展,郭家垴村菊花种植品种由单一的北京菊发展到万寿菊、雪菊、胎菊等多个品种,拥有菊花加工烘干生产线两条、加工车间500平方米、晾晒场1000平方米、仓库300平方米,新增加烘干房350平方米、烘干设备200余件,新建田间路4公里,购买农机具40余件套,辐射带动蟠龙镇12个村和周边5个乡镇种植种植菊花2400亩,年产量突破250吨,产值达到了1200万元。同时,郭家垴村还注册了“菊花小镇”地理标识,连续五年成功举办菊花文化节,今年菊花节期间成功举办了2024年“菊花杯”全国摩托车场地争霸赛,接待游客超8万余人次,村集体通过售卖门票、发展小交通等,获得收入达50万元,户均增收6000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和群众收入“双增收”。

一业兴,百业顺。围绕菊花种植产业,郭家垴村的乡村旅游也火了起来。每天到郭家垴村的车络绎不绝,客流不断,促进了村里餐饮业的发展。以前封闭的小山村,如今办起了10余家农家乐、小吃店。曾经靠推车走村串户叫卖小吃的村民王增北,也回村专心办起了小吃店。

借着政策的东风,郭家垴村以实施“菊花小镇”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将菊花种植和康养旅游相结合,在郭家垴村建设了菊花种植基地、30公里菊花风景通道、户外游乐设施、3D墙画艺术展、生态采摘园、生态养殖园、康养生态综合园、户外营地星空度假村等,并积极配套农家乐、民宿等吃住行配套设施,建成了山西省首个以菊花为主题的田园观光综合体,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将突破150万元。

盛开的菊花点亮了郭家垴村秋天的原野,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位村民的脸上。依托菊花种植产业,郭家垴村已快步行进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山西省武乡县蟠龙镇党委书记崔路鹏对本文亦有贡献)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