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广西天等县:创新三大机制 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IP品牌

时间:2025-01-06 14:30:1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黄城松 覃日琴

近年来,广西崇左市天等县深入挖掘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创新品牌创建、人才培养、产业培育等三大机制,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倾力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IP品牌,让“流量”变“留量”转“增量”、“网红”变“长红”。2024年该县接待国内游客514.17万人次,同比增长15.4%;国内旅游消费43.66亿元,同比增长15.7%。《天等县:传承非遗文化 打造品牌符号》入选广西旅游行业创新发展案例。

创新非遗品牌创建机制,打造特色非遗文化品牌。该县通过对非遗文化挖掘整理、项目申报与品牌创建、产品开发同步实施的模式,全链条式保护传承与开发。创新发展“天等山歌”文化品牌,以福新龙垌节、龙茗三月三、把荷旦项牙节、驮堪二月十九等传统歌圩活动为载体,推动区级非遗项目“天等唱诗”在全县“遍地开花”,写好传统壮族山歌文化的时代新篇,该县“唱诗”传承人参加广西歌王大赛获优秀奖。持续擦亮“指天椒”产业品牌,推动区级非遗项目指天椒加工技艺市场化,建立指天椒加工技艺传承室,供游客亲自体验制作天等指天椒酱加工过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商业产品,推行线上销售与线下旅游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传统技艺转型升级。2024年10月,“天等指天椒酱”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全力打响“霜降”民俗品牌,深入挖掘与保护壮族霜降节,举办集农业、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融合的系列活动,开拓“非遗+文旅”“非遗+研学”等多元民俗活动展现形式,促进新型文化旅游市场发展。

创新非遗人才培养机制,打造精专非遗人才队伍。通过采取“内部培、外力帮”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推进非遗人才培养。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强化本土人才培育。通过党建引领、本土文化人牵头等举措,建设了天等镇稻香村、百灵村上屯、龙茗镇古棣屯、天等县民族中学、天等县民族小学等5个非遗传承基地,发挥基地教育功能,加强传承人的培养。2024年以来共举办非遗培训班11场(次),培训1870人。另一方面,借助外部资源作用,强化专业人才培养。邀请广西艺术研究院专家到天等镇地州屯、龙茗镇古棣壮寨等打榔舞传承基地进行现场指导,将非遗文化融入于文艺精品创作之中,全面提升文艺创作内涵。该县推出了《打榔·打郎》《天梦·钎声谣》《辣椒红红正当阳》等一批有质感有生命力的文艺精品,培养陆东华、潘鸿都、言经录、农爱珠等一批非遗传承人。

创新非遗产业培育机制,打造“非遗+”融合新业态。全面整合天等非遗文化和自然风光资源,系统开发、科学布局,为加快推进天等文旅振兴发挥非遗文化价值。重点打造非遗景区集群。以4A级旅游景区丽川文化森林公园为中心,建设了壮族霜降节博物馆、打榔舞广场等非遗传承基地,配套建设天等非遗特色街区,打造形成文旅商一体化的新型消费聚集区。精心打造非遗旅游线路。综合利用县内2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3家广西4星级乡村旅游区,5家广西三星级农家乐等地利优势,整合非遗文化、辣椒文化、霞客故事文化资源,打造“民俗采风之旅”“科普研学之旅”“红色研学之旅”“非遗文化之旅”等4条精品路线,推动县域文旅综合发展。推行“月月有活动”。依托非遗文化,举办集农业、文化、旅游等领域融合的农文旅系列活动,以富有地域特色的活动点燃文旅市场烟火气,以活动引客引流,推动文旅经济繁荣。2024年以来,该县举办“龙年游龙茗·欢乐嘉年华”系列活动、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壮族侬峒节系列活动、壮族霜降节系列活动等中大型综合类活动21场次。(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天等县文明办、天等县文旅体广局 )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资讯    

广西天等县:创新三大机制 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IP品牌

时间:2025-01-06 14:30:1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黄城松 覃日琴

近年来,广西崇左市天等县深入挖掘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创新品牌创建、人才培养、产业培育等三大机制,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倾力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IP品牌,让“流量”变“留量”转“增量”、“网红”变“长红”。2024年该县接待国内游客514.17万人次,同比增长15.4%;国内旅游消费43.66亿元,同比增长15.7%。《天等县:传承非遗文化 打造品牌符号》入选广西旅游行业创新发展案例。

创新非遗品牌创建机制,打造特色非遗文化品牌。该县通过对非遗文化挖掘整理、项目申报与品牌创建、产品开发同步实施的模式,全链条式保护传承与开发。创新发展“天等山歌”文化品牌,以福新龙垌节、龙茗三月三、把荷旦项牙节、驮堪二月十九等传统歌圩活动为载体,推动区级非遗项目“天等唱诗”在全县“遍地开花”,写好传统壮族山歌文化的时代新篇,该县“唱诗”传承人参加广西歌王大赛获优秀奖。持续擦亮“指天椒”产业品牌,推动区级非遗项目指天椒加工技艺市场化,建立指天椒加工技艺传承室,供游客亲自体验制作天等指天椒酱加工过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商业产品,推行线上销售与线下旅游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传统技艺转型升级。2024年10月,“天等指天椒酱”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全力打响“霜降”民俗品牌,深入挖掘与保护壮族霜降节,举办集农业、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融合的系列活动,开拓“非遗+文旅”“非遗+研学”等多元民俗活动展现形式,促进新型文化旅游市场发展。

创新非遗人才培养机制,打造精专非遗人才队伍。通过采取“内部培、外力帮”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推进非遗人才培养。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强化本土人才培育。通过党建引领、本土文化人牵头等举措,建设了天等镇稻香村、百灵村上屯、龙茗镇古棣屯、天等县民族中学、天等县民族小学等5个非遗传承基地,发挥基地教育功能,加强传承人的培养。2024年以来共举办非遗培训班11场(次),培训1870人。另一方面,借助外部资源作用,强化专业人才培养。邀请广西艺术研究院专家到天等镇地州屯、龙茗镇古棣壮寨等打榔舞传承基地进行现场指导,将非遗文化融入于文艺精品创作之中,全面提升文艺创作内涵。该县推出了《打榔·打郎》《天梦·钎声谣》《辣椒红红正当阳》等一批有质感有生命力的文艺精品,培养陆东华、潘鸿都、言经录、农爱珠等一批非遗传承人。

创新非遗产业培育机制,打造“非遗+”融合新业态。全面整合天等非遗文化和自然风光资源,系统开发、科学布局,为加快推进天等文旅振兴发挥非遗文化价值。重点打造非遗景区集群。以4A级旅游景区丽川文化森林公园为中心,建设了壮族霜降节博物馆、打榔舞广场等非遗传承基地,配套建设天等非遗特色街区,打造形成文旅商一体化的新型消费聚集区。精心打造非遗旅游线路。综合利用县内2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3家广西4星级乡村旅游区,5家广西三星级农家乐等地利优势,整合非遗文化、辣椒文化、霞客故事文化资源,打造“民俗采风之旅”“科普研学之旅”“红色研学之旅”“非遗文化之旅”等4条精品路线,推动县域文旅综合发展。推行“月月有活动”。依托非遗文化,举办集农业、文化、旅游等领域融合的农文旅系列活动,以富有地域特色的活动点燃文旅市场烟火气,以活动引客引流,推动文旅经济繁荣。2024年以来,该县举办“龙年游龙茗·欢乐嘉年华”系列活动、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壮族侬峒节系列活动、壮族霜降节系列活动等中大型综合类活动21场次。(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天等县文明办、天等县文旅体广局 )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