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记住乡愁

时间:2024-12-19 21:25:42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杨方中

有这么一个地方,年轻的时候想离开,年迈的时候想归去;有这么一个地方,承载了无数游子的喜乐哀愁,嘻笑吵闹;有这么一个地方,想留不能留,只能让关于它的记忆如一缕青丝缠绕在心头。

这个地方叫故乡,随着岁月流逝,愈加让人魂牵梦绕,欲罢不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乡愁。

乡愁,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中国乡愁传统最早可上溯至《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段写出了一位普通士兵征战后返乡时的所思所想,“真情实感,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乡愁占据了他的他的整个心灵。

虽然《诗经》载述了许多个体乡愁,但那都属于“无名氏”,而真正见之个人且有名有姓的,当属屈原。屈原诗作中,寄情乡愁的句子不少,如“陟陞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去乡离家兮来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背夏首而西思兮,忘故都之日远”。最有名的,莫过于《九章·哀郢》中那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鸟飞千万里,最终要飞回老巢;狐狸临死时,即便不能回到故土,也要将头朝着出生的山丘方向。动物尚且如此,况乎人也。内中的故土情结,何等浓烈,何等悲壮,何等凄美!

屈原被放逐之后,辗转于很多地方,无数次赞美故土的风物秀美、山川如画,将对故土的热爱滔滔倾注笔端。最为可贵的,是屈原将乡愁情怀与爱国主义融为一体。家国天下情怀,他也是站在了中华第一人的高度。

而在盛唐,喜欢游历的李白,乡愁是他全部情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那首妇儒皆知的《静夜思》,据说是他处境极度困难的时候写的。李白当年离家来到扬州后,盘缠已花光,在扬州举目无亲,正愁吃饭住宿无处赊欠时,一场大病又向他袭来,幸好朋友孟少府及时探望送来一笔钱,请来名医治病,李白才转危为安。一天夜里,李白从睡梦中醒来,看见地板上像洒了一层霜,仔细一看原来是月光照射到床前,此时的李白想到了中秋节,也好想回到故乡去,可故乡远隔千万里,自己又雄图未展,壮志未酬,怎么好在落魄时返乡呢?李白独自咀嚼着生活的苦果,不觉流下两行泪来。《静夜思》这中清新、自然、简炼、明了的诗句,透露出李白真挚感人的思乡之情,传达出他内心深处浓浓的乡愁。

到了近现代,表现乡愁的文学作品最肯代表性的莫过了余光中的《乡愁》了。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做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制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回台湾;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位“大母亲”,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整首诗中乡愁的对象,由具体的“乡”,到抽象的民族的“乡”,从地域之乡,到历史之乡文化之乡,使“乡愁”逐渐沉淀出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它在情感层面和文化意义上对人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有人说,乡愁,不能去老提一个“愁”字,也不能去老说一个“愁”字。是的,乡愁中是有一个愁字,但是它不是哀愁,更不是哀怨,它是一种精神寄托和一种精神动力,是人生在生命四季轮回中的一种依恋情结,是春的生机盎然、是夏的热情似火,是秋的硕果满枝、是冬的缕缕暖阳,这种情绪,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流淌在文人的笔下,化着一行行千古传诵的诗文,成为无数游子浓浓思乡、恋乡情结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成为他们在异乡奋发努力拼搏的动力。

让我们记住乡愁吧,记住了乡愁,就记住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文化振兴    

记住乡愁

时间:2024-12-19 21:25:42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杨方中

有这么一个地方,年轻的时候想离开,年迈的时候想归去;有这么一个地方,承载了无数游子的喜乐哀愁,嘻笑吵闹;有这么一个地方,想留不能留,只能让关于它的记忆如一缕青丝缠绕在心头。

这个地方叫故乡,随着岁月流逝,愈加让人魂牵梦绕,欲罢不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乡愁。

乡愁,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中国乡愁传统最早可上溯至《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段写出了一位普通士兵征战后返乡时的所思所想,“真情实感,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乡愁占据了他的他的整个心灵。

虽然《诗经》载述了许多个体乡愁,但那都属于“无名氏”,而真正见之个人且有名有姓的,当属屈原。屈原诗作中,寄情乡愁的句子不少,如“陟陞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去乡离家兮来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背夏首而西思兮,忘故都之日远”。最有名的,莫过于《九章·哀郢》中那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鸟飞千万里,最终要飞回老巢;狐狸临死时,即便不能回到故土,也要将头朝着出生的山丘方向。动物尚且如此,况乎人也。内中的故土情结,何等浓烈,何等悲壮,何等凄美!

屈原被放逐之后,辗转于很多地方,无数次赞美故土的风物秀美、山川如画,将对故土的热爱滔滔倾注笔端。最为可贵的,是屈原将乡愁情怀与爱国主义融为一体。家国天下情怀,他也是站在了中华第一人的高度。

而在盛唐,喜欢游历的李白,乡愁是他全部情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那首妇儒皆知的《静夜思》,据说是他处境极度困难的时候写的。李白当年离家来到扬州后,盘缠已花光,在扬州举目无亲,正愁吃饭住宿无处赊欠时,一场大病又向他袭来,幸好朋友孟少府及时探望送来一笔钱,请来名医治病,李白才转危为安。一天夜里,李白从睡梦中醒来,看见地板上像洒了一层霜,仔细一看原来是月光照射到床前,此时的李白想到了中秋节,也好想回到故乡去,可故乡远隔千万里,自己又雄图未展,壮志未酬,怎么好在落魄时返乡呢?李白独自咀嚼着生活的苦果,不觉流下两行泪来。《静夜思》这中清新、自然、简炼、明了的诗句,透露出李白真挚感人的思乡之情,传达出他内心深处浓浓的乡愁。

到了近现代,表现乡愁的文学作品最肯代表性的莫过了余光中的《乡愁》了。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做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制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回台湾;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位“大母亲”,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整首诗中乡愁的对象,由具体的“乡”,到抽象的民族的“乡”,从地域之乡,到历史之乡文化之乡,使“乡愁”逐渐沉淀出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它在情感层面和文化意义上对人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有人说,乡愁,不能去老提一个“愁”字,也不能去老说一个“愁”字。是的,乡愁中是有一个愁字,但是它不是哀愁,更不是哀怨,它是一种精神寄托和一种精神动力,是人生在生命四季轮回中的一种依恋情结,是春的生机盎然、是夏的热情似火,是秋的硕果满枝、是冬的缕缕暖阳,这种情绪,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流淌在文人的笔下,化着一行行千古传诵的诗文,成为无数游子浓浓思乡、恋乡情结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成为他们在异乡奋发努力拼搏的动力。

让我们记住乡愁吧,记住了乡愁,就记住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