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贵州毕节市:“五措并举”高质量推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时间:2024-12-01 23:04:47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23期作者:

贵州省毕节市聚焦脱贫人口增收,出台《毕节市低收入脱贫人口三年增收工作方案(2022—2024年)》,建立脱贫人口增收跟踪监测、行业部门信息共享、常态化督促指导三大机制,通过稳岗就业、产业带动、盘活资产、政策惠农、精准帮扶五项举措,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2023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660元,同比增长15.1%。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平远古镇“深山集市”内,绣娘在刺绣。 (2).jpg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平远古镇“深山集市”内,绣娘在刺绣。

一是稳岗就业促增收。2023年,全市累计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5个,培育“毕节工匠”5.5万人,有效提升脱贫人口就业竞争力。依托大数据平台开发返乡返岗监测模块,对返乡回流脱贫人口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建成9个县级零工市场并延伸建设零工驿站,破解零工、雇主沟通难题;432个帮扶车间吸纳3.58万人就业,9.5万脱贫劳动力获得乡村公益性岗位。与省外54个城市建立劳务协作关系,组织专车、专列“点对点”有组织劳务输出,共建粤黔协作稳岗就业基地27个。深入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实现雨露计划毕业生就业率95%。2023年,全市脱贫人口务工规模68.81万人,居全省首位;脱贫人口年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0730元,同比增长1810元。

二是产业带动促增收。因地制宜发展“八大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利益分红、以工代赈等方式辐射带动脱贫人口增收。大力推行财政衔接资金产业奖补到户政策,鼓励脱贫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商贸和加工业,全面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2023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7.18亿元,实施奖补到户项目1306个,覆盖脱贫群众15.18万户;脱贫人口生产经营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12.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

三是盘活资产促增收。强化对扶贫项目资产的确权、盘活、处置和监督,通过招商引资、改造提升、租赁运营、重组整合等方式,有效推进闲置低效扶贫资产盘活利用。2023年,全市累计排查扶贫资产联农带农经营性项目7347个,盘活处置闲置低效项目392个,辐射带动1.63万户脱贫群众增收。

四是政策惠农促增收。落实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保障政策,持续加大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力度,确保各项惠农惠民财政补贴及时、足额、精准发放到位。以“承诺制+代办制”简化脱贫劳动力跨省务工交通补助申领程序,切实减轻脱贫人口负担。2023年,全市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2.9万人次,发放资助资金9.3亿元;脱贫人口参保177.6万人,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保报销13.65亿元;发放跨省务工交通补助1.5亿元。

五是精准帮扶促增收。紧盯低收入人口、易地搬迁脱贫人口、收入下降脱贫人口“三类特殊困难群体”,根据其风险类别、风险大小、发展需求、劳动能力等情况,分级分类落实帮扶措施,切实做到一户一策、因户施策,稳步提升脱贫人口收入。全市2022年度人均纯收入在万元以下的脱贫人口中,除整户兜底保障外,有劳动力家庭2023年度人均纯收入基本达到万元以上;易地搬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657元,同比增长16.1%。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巩固衔接    

贵州毕节市:“五措并举”高质量推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时间:2024-12-01 23:04:47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23期

作者:

贵州省毕节市聚焦脱贫人口增收,出台《毕节市低收入脱贫人口三年增收工作方案(2022—2024年)》,建立脱贫人口增收跟踪监测、行业部门信息共享、常态化督促指导三大机制,通过稳岗就业、产业带动、盘活资产、政策惠农、精准帮扶五项举措,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2023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660元,同比增长15.1%。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平远古镇“深山集市”内,绣娘在刺绣。 (2).jpg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平远古镇“深山集市”内,绣娘在刺绣。

一是稳岗就业促增收。2023年,全市累计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5个,培育“毕节工匠”5.5万人,有效提升脱贫人口就业竞争力。依托大数据平台开发返乡返岗监测模块,对返乡回流脱贫人口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建成9个县级零工市场并延伸建设零工驿站,破解零工、雇主沟通难题;432个帮扶车间吸纳3.58万人就业,9.5万脱贫劳动力获得乡村公益性岗位。与省外54个城市建立劳务协作关系,组织专车、专列“点对点”有组织劳务输出,共建粤黔协作稳岗就业基地27个。深入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实现雨露计划毕业生就业率95%。2023年,全市脱贫人口务工规模68.81万人,居全省首位;脱贫人口年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0730元,同比增长1810元。

二是产业带动促增收。因地制宜发展“八大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利益分红、以工代赈等方式辐射带动脱贫人口增收。大力推行财政衔接资金产业奖补到户政策,鼓励脱贫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商贸和加工业,全面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2023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7.18亿元,实施奖补到户项目1306个,覆盖脱贫群众15.18万户;脱贫人口生产经营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12.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

三是盘活资产促增收。强化对扶贫项目资产的确权、盘活、处置和监督,通过招商引资、改造提升、租赁运营、重组整合等方式,有效推进闲置低效扶贫资产盘活利用。2023年,全市累计排查扶贫资产联农带农经营性项目7347个,盘活处置闲置低效项目392个,辐射带动1.63万户脱贫群众增收。

四是政策惠农促增收。落实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保障政策,持续加大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力度,确保各项惠农惠民财政补贴及时、足额、精准发放到位。以“承诺制+代办制”简化脱贫劳动力跨省务工交通补助申领程序,切实减轻脱贫人口负担。2023年,全市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2.9万人次,发放资助资金9.3亿元;脱贫人口参保177.6万人,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保报销13.65亿元;发放跨省务工交通补助1.5亿元。

五是精准帮扶促增收。紧盯低收入人口、易地搬迁脱贫人口、收入下降脱贫人口“三类特殊困难群体”,根据其风险类别、风险大小、发展需求、劳动能力等情况,分级分类落实帮扶措施,切实做到一户一策、因户施策,稳步提升脱贫人口收入。全市2022年度人均纯收入在万元以下的脱贫人口中,除整户兜底保障外,有劳动力家庭2023年度人均纯收入基本达到万元以上;易地搬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657元,同比增长16.1%。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