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大山天地宽 挪出穷窝幸福来
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同福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映入眼帘的是林立的高楼、整洁的道路、健全的公共设施……广场上孩童追逐嬉戏、老人信步闲聊,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当下,宜州区正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落实,紧紧围绕“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目标,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通过育产业稳就业、强基础优服务、抓治理促融入等有力举措,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河池市宜州区同福社区安置点全貌。 吴继春/摄
促进就业帮扶,让搬迁群众“乐业”
清晨的就业帮扶车间里,传送带“吱吱”作响,电子元件在技术熟练的女工手里灵活穿梭,不一会儿的工夫,就完成了电子元件配件的组装。
凌林峰是同福安置区的社区居民,作为帮扶车间的一名“元老级”员工,凌林峰在这里干得舒心、踏实。“自从搬迁过来,全靠政府的好政策,我们才能够在这里住得安心。在电子厂上班,操作熟练的话,一天能挣100多元,一个月平均能挣2500多元,最多的时候有4000多元。我挺满足的,既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还能照顾两个女儿,老公也可以安心在外打工。”凌林峰说。
和凌林峰一样,家住同福安置区的脱贫户李爱秋一大早就来到小区的帮扶车间上班。他说,搬出大山,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小区环境优美,交通、读书、看病都很方便,生活条件好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要想稳得住,就业是关键。为了让搬迁群众的钱包“鼓起来”,宜州区以城西工业产业园区就近就业作为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主导方式,将就业服务站、零工市场、就业帮扶车间等落到群众“家门口”,通过开发就业岗位、盘活存量资源等措施,确保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针对部分搬迁群众文化程度不高,技能有短板导致就业困难等情况,宜州区组织人社、乡村振兴等部门组织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员、社区工作者入户摸排,建立就业需求台账,根据搬迁群众需求,开办美容化妆、直播带货、家政服务、种养等实用技能培训班,推动技能需求和培训供给有效衔接,实现“群众下单、政府配单”。
在同福安置点见到韦美英时,她刚下班回家。“一搬到社区我就参加了母婴家政培训,现在在城里帮一户人家带孩子。”韦美英说,现在她的爱人在深圳打工,她也有了稳定收入。可以说,社区培训给了她“吃饭”的本事,让她通过技术获得收入,也让她在社区住得更“踏实”了。
同福社区副主任贲仕群说:“在同福社区的帮扶车间,都是利用社区闲置门面打造的,通过引进企业入驻社区,带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就业,让搬迁群众实现安居乐业。”
截至目前,宜州区现有就业帮扶车间27家,有搬迁户2066户,劳动力人数4269人,实现一户一就业2048户,实现就业人数3927人,确保有劳动力且有意愿的搬迁脱贫家庭每户至少一人稳定就业。
促进产业培育,让搬迁群众“奔富”
搬出大山,如何让搬迁群众增收可持续?产业发展无疑是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的基础。
宜州区将产业发展作为后续帮扶的重点工作之一,积极探索在安置区进行产业帮扶,产业类型向二、三产业延伸。充分结合安置区周边资源禀赋,发展优势产业,支持安置区与产业园区“两区共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让搬迁群众通过入股、务工等方式参与生产经营,进一步促进搬迁群众增收,以产业帮扶实现搬迁群众增收的有效实践。
宜州区桑珍蔬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经营发展,合作社无偿向农户提供高品质的“桑枝秀珍菇”“桑枝木耳”“桑枝姬菇”“灵芝”等蔬菜新品种,传授相关种植新技术,并提供配套的技术培训。同时,合作社还负责对农户的种植产品进行统一采购和销售服务,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去年我种植了1000个菌棒,年收入增加8000元,效益不错,今年准备扩种到3000个菌棒。”宜州区阳光丽苑安置区搬迁群众罗凤连高兴地说。目前 ,该合作社年产值360万元,提供固定岗位20余个,短期就业岗位100余个。
近年来,宜州区还探索闲置地的盘活新方式,将安置点闲置土地承包给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立“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把“闲置地”变成“聚宝盆”,实现经营主体能盈利,搬迁群众能增收的“双赢模式”。
在北山镇波串村波串屯,村民韦林清和几名工友正在种植木薯,动作娴熟,有说有笑地进行着劳作。他们在近千亩的连片木薯基地铺上防止杂草生长的黑色薄膜,一眼望不到边。“我们年纪大了,种地也辛苦,去年把家里大部分的地流转出去种木薯,得闲就在附近打零工。按每小时算工钱,一天还能挣130到140元。”韦林清算了一笔账,土地流转收入和地里务工收入加起来,可比自己种地划算得多。
此外,结合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当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畜、林禽、林菜等林地立体复合经营,实行林下种养业资源共享、循环相生、协调发展,提高林地产出率。
目前,宜州区祥贝、三岔、石别、北山等乡镇,因地制宜,分别发展林下养鸡、林下养猪、林下种植中草药,促进搬迁群众年人均增收约2000余元,真正让土地“流”出活力,“转”出后劲,“富”了群众。
促进治理融入,让搬迁群众“安心”
过去,大山里条件艰苦,许多群众面临出行、教育、看病等不便。如今,搬出大山,从“忧居”到“有居”,再从“有居”到“优居”,如何让搬迁群众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
蓝艳青是福龙乡弄桑村弄桑屯搬迁出来的村民,年仅41岁的她在距离社区10分钟路程的嘉联丝绸厂上班。“刚搬来社区时,女儿就读小学四年级,由于不适应新环境,成绩下滑很厉害。”蓝艳青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了让搬迁群众子女有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社区充分利用儿童之家阵地,开展“四点半课堂”活动,深受社区家长和青少年的欢迎。
现在,蓝艳青的女儿每天下午放学后都在“四点半课堂”把作业完成再回家。蓝艳青也发现,自从女儿参加了“四点半课堂”,不仅性格变得开朗很多,成绩也有明显提升,还在班里当上了学习委员,这让蓝艳青松了一口气。
近年来,宜州区持续强化配套建设,夯实便民基础。把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努力方向,扎实开展易地搬迁安置区“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持续提档升级搬迁社区配套设施,因地制宜推进搬迁社区道路通达和交通运输互联互通水平,着力补齐提升安置区生活服务等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公共事业逐步覆盖较大规模安置区。在800人以上安置点成立社区居委会及党总支,设立党群服务中心以及配套备齐“九个中心”,为搬迁群众提供各类政策咨询、后续管理帮扶等服务,并组建业主委员会,成立物业公司,开办爱心超市、“四点半课堂”等,解决教育、医疗等问题,切实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为强化搬迁群众身份认同,提升其归属感,宜州区在安置区设立了“一站式”服务平台,并设置专项服务窗口及负责人员,让搬迁群众有诉求立马有“回应”。通过构建“乡镇+村(社区)+自管委+小组长”四级管理网格,以及“居委会+网格+楼栋”的纵向网格化管理层级,确保把每名搬迁群众纳入有效管理。在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加强社区精细化管理的同时,宜州区还引导安置点所在社区党支部班子成员对安置点楼栋实行包保工作制度,推动党员干部包保下沉,提升治理服务水平。
每逢节假日,身穿蓝色马甲的社工便会在社区里组织居民开展舞蹈、山歌对唱、下棋等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还组织开展邻里“敲门日”、邻里“百家粥”、邻里“文化节”等一系列邻里活动,搭建邻里互助平台,拉近邻里距离,加强邻里情。
“歌城人人爱唱歌,歌声动听故事多,山歌唱出那百花香,唱醉了月亮迎朝霞……”跳出深山天地宽,幸福和感恩洋溢在搬迁群众的脸上,欢快的歌声在栋栋新居、座座高山间久久回荡。(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
搬出大山天地宽 挪出穷窝幸福来
时间:2024-11-09 18:30:08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21期
作者:邓小温 周佳仪
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同福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映入眼帘的是林立的高楼、整洁的道路、健全的公共设施……广场上孩童追逐嬉戏、老人信步闲聊,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当下,宜州区正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落实,紧紧围绕“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目标,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通过育产业稳就业、强基础优服务、抓治理促融入等有力举措,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河池市宜州区同福社区安置点全貌。 吴继春/摄
促进就业帮扶,让搬迁群众“乐业”
清晨的就业帮扶车间里,传送带“吱吱”作响,电子元件在技术熟练的女工手里灵活穿梭,不一会儿的工夫,就完成了电子元件配件的组装。
凌林峰是同福安置区的社区居民,作为帮扶车间的一名“元老级”员工,凌林峰在这里干得舒心、踏实。“自从搬迁过来,全靠政府的好政策,我们才能够在这里住得安心。在电子厂上班,操作熟练的话,一天能挣100多元,一个月平均能挣2500多元,最多的时候有4000多元。我挺满足的,既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还能照顾两个女儿,老公也可以安心在外打工。”凌林峰说。
和凌林峰一样,家住同福安置区的脱贫户李爱秋一大早就来到小区的帮扶车间上班。他说,搬出大山,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小区环境优美,交通、读书、看病都很方便,生活条件好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要想稳得住,就业是关键。为了让搬迁群众的钱包“鼓起来”,宜州区以城西工业产业园区就近就业作为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主导方式,将就业服务站、零工市场、就业帮扶车间等落到群众“家门口”,通过开发就业岗位、盘活存量资源等措施,确保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针对部分搬迁群众文化程度不高,技能有短板导致就业困难等情况,宜州区组织人社、乡村振兴等部门组织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员、社区工作者入户摸排,建立就业需求台账,根据搬迁群众需求,开办美容化妆、直播带货、家政服务、种养等实用技能培训班,推动技能需求和培训供给有效衔接,实现“群众下单、政府配单”。
在同福安置点见到韦美英时,她刚下班回家。“一搬到社区我就参加了母婴家政培训,现在在城里帮一户人家带孩子。”韦美英说,现在她的爱人在深圳打工,她也有了稳定收入。可以说,社区培训给了她“吃饭”的本事,让她通过技术获得收入,也让她在社区住得更“踏实”了。
同福社区副主任贲仕群说:“在同福社区的帮扶车间,都是利用社区闲置门面打造的,通过引进企业入驻社区,带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就业,让搬迁群众实现安居乐业。”
截至目前,宜州区现有就业帮扶车间27家,有搬迁户2066户,劳动力人数4269人,实现一户一就业2048户,实现就业人数3927人,确保有劳动力且有意愿的搬迁脱贫家庭每户至少一人稳定就业。
促进产业培育,让搬迁群众“奔富”
搬出大山,如何让搬迁群众增收可持续?产业发展无疑是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的基础。
宜州区将产业发展作为后续帮扶的重点工作之一,积极探索在安置区进行产业帮扶,产业类型向二、三产业延伸。充分结合安置区周边资源禀赋,发展优势产业,支持安置区与产业园区“两区共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让搬迁群众通过入股、务工等方式参与生产经营,进一步促进搬迁群众增收,以产业帮扶实现搬迁群众增收的有效实践。
宜州区桑珍蔬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经营发展,合作社无偿向农户提供高品质的“桑枝秀珍菇”“桑枝木耳”“桑枝姬菇”“灵芝”等蔬菜新品种,传授相关种植新技术,并提供配套的技术培训。同时,合作社还负责对农户的种植产品进行统一采购和销售服务,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去年我种植了1000个菌棒,年收入增加8000元,效益不错,今年准备扩种到3000个菌棒。”宜州区阳光丽苑安置区搬迁群众罗凤连高兴地说。目前 ,该合作社年产值360万元,提供固定岗位20余个,短期就业岗位100余个。
近年来,宜州区还探索闲置地的盘活新方式,将安置点闲置土地承包给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立“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把“闲置地”变成“聚宝盆”,实现经营主体能盈利,搬迁群众能增收的“双赢模式”。
在北山镇波串村波串屯,村民韦林清和几名工友正在种植木薯,动作娴熟,有说有笑地进行着劳作。他们在近千亩的连片木薯基地铺上防止杂草生长的黑色薄膜,一眼望不到边。“我们年纪大了,种地也辛苦,去年把家里大部分的地流转出去种木薯,得闲就在附近打零工。按每小时算工钱,一天还能挣130到140元。”韦林清算了一笔账,土地流转收入和地里务工收入加起来,可比自己种地划算得多。
此外,结合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当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畜、林禽、林菜等林地立体复合经营,实行林下种养业资源共享、循环相生、协调发展,提高林地产出率。
目前,宜州区祥贝、三岔、石别、北山等乡镇,因地制宜,分别发展林下养鸡、林下养猪、林下种植中草药,促进搬迁群众年人均增收约2000余元,真正让土地“流”出活力,“转”出后劲,“富”了群众。
促进治理融入,让搬迁群众“安心”
过去,大山里条件艰苦,许多群众面临出行、教育、看病等不便。如今,搬出大山,从“忧居”到“有居”,再从“有居”到“优居”,如何让搬迁群众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
蓝艳青是福龙乡弄桑村弄桑屯搬迁出来的村民,年仅41岁的她在距离社区10分钟路程的嘉联丝绸厂上班。“刚搬来社区时,女儿就读小学四年级,由于不适应新环境,成绩下滑很厉害。”蓝艳青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了让搬迁群众子女有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社区充分利用儿童之家阵地,开展“四点半课堂”活动,深受社区家长和青少年的欢迎。
现在,蓝艳青的女儿每天下午放学后都在“四点半课堂”把作业完成再回家。蓝艳青也发现,自从女儿参加了“四点半课堂”,不仅性格变得开朗很多,成绩也有明显提升,还在班里当上了学习委员,这让蓝艳青松了一口气。
近年来,宜州区持续强化配套建设,夯实便民基础。把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努力方向,扎实开展易地搬迁安置区“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持续提档升级搬迁社区配套设施,因地制宜推进搬迁社区道路通达和交通运输互联互通水平,着力补齐提升安置区生活服务等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公共事业逐步覆盖较大规模安置区。在800人以上安置点成立社区居委会及党总支,设立党群服务中心以及配套备齐“九个中心”,为搬迁群众提供各类政策咨询、后续管理帮扶等服务,并组建业主委员会,成立物业公司,开办爱心超市、“四点半课堂”等,解决教育、医疗等问题,切实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为强化搬迁群众身份认同,提升其归属感,宜州区在安置区设立了“一站式”服务平台,并设置专项服务窗口及负责人员,让搬迁群众有诉求立马有“回应”。通过构建“乡镇+村(社区)+自管委+小组长”四级管理网格,以及“居委会+网格+楼栋”的纵向网格化管理层级,确保把每名搬迁群众纳入有效管理。在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加强社区精细化管理的同时,宜州区还引导安置点所在社区党支部班子成员对安置点楼栋实行包保工作制度,推动党员干部包保下沉,提升治理服务水平。
每逢节假日,身穿蓝色马甲的社工便会在社区里组织居民开展舞蹈、山歌对唱、下棋等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还组织开展邻里“敲门日”、邻里“百家粥”、邻里“文化节”等一系列邻里活动,搭建邻里互助平台,拉近邻里距离,加强邻里情。
“歌城人人爱唱歌,歌声动听故事多,山歌唱出那百花香,唱醉了月亮迎朝霞……”跳出深山天地宽,幸福和感恩洋溢在搬迁群众的脸上,欢快的歌声在栋栋新居、座座高山间久久回荡。(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