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震:促进农业高质高效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稳住农业“基本盘”,推进三江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
走生态与经济的共赢之路
绿色,是和美乡村的应有之义。三江县深刻认识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三江县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宜居三江。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县域发展各方面。大力挖掘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明价值,弘扬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行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并依托国家基层立法联系点优势,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
美化绿化生态宜居环境。大力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活动,强化镇村绿化美化建设和沿路沿河特色景观建设,打造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的特色城镇绿化景观。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全县空气优良率为99.3%,地表水水质优于Ⅱ类水质标准,生态质量指数(EQI)达到77.01(一类),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做大做强生态特色产业。坚持绿色产业化、产业绿色化,打造“山水”银行,激发“山水”活力,全力打造以“两茶一木、种稻养鱼”为主导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有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县茶叶种植总面积21.5万亩、综合产值86亿元,油茶种植总面积61.7万亩、综合产值13.52亿元,全县特色产业已覆盖脱贫户2.76万多户,覆盖率达92.9%,促进茶叶、油茶等“绿色”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途径。
2024年全国春节“村晚”暨“春到万家”群众文化主会场活动在广西三江县程阳八寨景区举行。
坚持传统与创新结合
走现代产业支撑的致富之路
建设农业强国,科技是利器。只有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三江县坚持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推动传统产业走向现代化、科技化。
强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立足县域特色产业资源,培育发展龙头企业,鼓励支持茶叶、油茶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丰富茶文化内涵,形成三江“两茶”产业等特色产业独特品牌。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创建各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217个,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5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82家,茶叶加工企业490余家,初步实现从“平面分布”向“集群发展”转变。
大力发展绿色加工产业集群。坚持以工业化思维、产业化思路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原材料—初加工—精深加工—商贸物流”的特色产业链,不断提升茶叶、茶油、竹木等农产品附加值。坚持“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方向,将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和工业旅游、特色产品的加工及旅游体验等结合起来,打造多功能综合产业园区,助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着力壮大现代服务产业集群。聚力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等业态,构建县城商务功能区、旅游特色商业街区、民族特色餐饮街区等城乡商业新体系,推动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商贸流通方式转变。聚焦汽车、家电、家装等重点领域,推进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充分释放投资和消费潜力。
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
走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
推动乡村文旅融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径。只有推动优秀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促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三江县大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构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深挖特色旅游潜能。实施“一十百千”工程,加快推进大洲文化旅游岛综合体、“万亩茶园”文旅综合体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深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结合“庭院经济”“传统古村落”建设,积极创建一批富有侗族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研学基地。
深挖民俗文化潜能。探索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利用三江“百节之乡”的美誉和丰富的民俗节庆文化,成功举办全国“村晚”、花炮节、月也半程马拉松竞赛等活动,并持续策划侗族多耶节、侗族大歌节等一系列民俗节庆活动,引导发展网红经济、夜间经济、体育经济等新业态,切实提升文旅相关新兴产业竞争力。
深挖数字文旅潜能。依托侗族数字人发展优势,积极打造“数字人+文旅”新业态,成功打造并发布了首个侗族形象宣传数字虚拟人。开发非遗展示、旅游演艺、虚拟旅游场景(元宇宙)等沉浸式、体验式消费新空间,打造三江文旅IP,推动文旅融合新业态的跨越式发展。
坚持农村与城市统筹
走城乡全面发展的振兴之路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产业互补共促、要素畅通对流、基础设施一体、公共服务均等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三江县注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县域经济协同发展,塑造城乡融合发展新优势。
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严格落实“三区三线”,持续优化区域和城乡功能布局。加强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完善小城镇综合功能,有效提高承载人口能力。重点加大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机制,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实现小学集中乡镇办学5个,实现初中县城办学11个,基本实现“初中集中县城、小学集中乡镇”目标。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城区、乡镇、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巩固医联(共)体“三江模式”建设。
优化城乡要素配置。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工作,助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建立健全城乡要素优化配置体制机制,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开展“春风行动”、粤桂劳务协作等促就业活动,实现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6209人。
广西三江县八江镇布央仙人茶园。
坚持自治与法治统一
走基层共治共享的建设之路
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需要基层高效治理水平。三江县坚持守正创新,因地制宜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构建起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治理。创新实施桂湘黔“三省(区)四县”党建联盟促边界治理机制和桂湘黔“三省(区)四县”五联五治机制,吸纳周边3个县23个乡镇120个接边村寨加入党建联盟,有效助推桂湘黔环“三省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建设。
发挥民俗优势,完善治理体系。创新推进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建设,以“月也+”民族文化活动为载体,将矛盾纠纷调解室“搬”到侗乡鼓楼里,借助鼓楼款师、金牌调解员和“三老”力量,促进村民在《村规民约》缔约下形成高度自治的多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
发扬“枫桥经验”,谱写基层善治新篇章。深化桂湘黔三省(区)共联共建的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开展矛盾联防、纠纷联调、组织联建、普法联宣、法律联助等“五联”举措,有效促进各方联合维护边界和谐稳定。近三年每年化解各类基层矛盾纠纷3054件以上、化解成功率98.70%以上,三江县连续6年被评为自治区平安县,全面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切实把新时代“枫桥经验”扎根百里侗乡。(作者系三江侗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
陈震:促进农业高质高效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时间:2024-08-05 12:01:33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15期
作者:陈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稳住农业“基本盘”,推进三江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
走生态与经济的共赢之路
绿色,是和美乡村的应有之义。三江县深刻认识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三江县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宜居三江。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县域发展各方面。大力挖掘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明价值,弘扬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行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并依托国家基层立法联系点优势,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
美化绿化生态宜居环境。大力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活动,强化镇村绿化美化建设和沿路沿河特色景观建设,打造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的特色城镇绿化景观。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全县空气优良率为99.3%,地表水水质优于Ⅱ类水质标准,生态质量指数(EQI)达到77.01(一类),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做大做强生态特色产业。坚持绿色产业化、产业绿色化,打造“山水”银行,激发“山水”活力,全力打造以“两茶一木、种稻养鱼”为主导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有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县茶叶种植总面积21.5万亩、综合产值86亿元,油茶种植总面积61.7万亩、综合产值13.52亿元,全县特色产业已覆盖脱贫户2.76万多户,覆盖率达92.9%,促进茶叶、油茶等“绿色”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途径。
2024年全国春节“村晚”暨“春到万家”群众文化主会场活动在广西三江县程阳八寨景区举行。
坚持传统与创新结合
走现代产业支撑的致富之路
建设农业强国,科技是利器。只有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三江县坚持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推动传统产业走向现代化、科技化。
强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立足县域特色产业资源,培育发展龙头企业,鼓励支持茶叶、油茶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丰富茶文化内涵,形成三江“两茶”产业等特色产业独特品牌。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创建各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217个,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5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82家,茶叶加工企业490余家,初步实现从“平面分布”向“集群发展”转变。
大力发展绿色加工产业集群。坚持以工业化思维、产业化思路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原材料—初加工—精深加工—商贸物流”的特色产业链,不断提升茶叶、茶油、竹木等农产品附加值。坚持“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方向,将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和工业旅游、特色产品的加工及旅游体验等结合起来,打造多功能综合产业园区,助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着力壮大现代服务产业集群。聚力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等业态,构建县城商务功能区、旅游特色商业街区、民族特色餐饮街区等城乡商业新体系,推动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商贸流通方式转变。聚焦汽车、家电、家装等重点领域,推进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充分释放投资和消费潜力。
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
走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
推动乡村文旅融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径。只有推动优秀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促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三江县大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构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深挖特色旅游潜能。实施“一十百千”工程,加快推进大洲文化旅游岛综合体、“万亩茶园”文旅综合体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深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结合“庭院经济”“传统古村落”建设,积极创建一批富有侗族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研学基地。
深挖民俗文化潜能。探索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利用三江“百节之乡”的美誉和丰富的民俗节庆文化,成功举办全国“村晚”、花炮节、月也半程马拉松竞赛等活动,并持续策划侗族多耶节、侗族大歌节等一系列民俗节庆活动,引导发展网红经济、夜间经济、体育经济等新业态,切实提升文旅相关新兴产业竞争力。
深挖数字文旅潜能。依托侗族数字人发展优势,积极打造“数字人+文旅”新业态,成功打造并发布了首个侗族形象宣传数字虚拟人。开发非遗展示、旅游演艺、虚拟旅游场景(元宇宙)等沉浸式、体验式消费新空间,打造三江文旅IP,推动文旅融合新业态的跨越式发展。
坚持农村与城市统筹
走城乡全面发展的振兴之路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产业互补共促、要素畅通对流、基础设施一体、公共服务均等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三江县注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县域经济协同发展,塑造城乡融合发展新优势。
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严格落实“三区三线”,持续优化区域和城乡功能布局。加强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完善小城镇综合功能,有效提高承载人口能力。重点加大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机制,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实现小学集中乡镇办学5个,实现初中县城办学11个,基本实现“初中集中县城、小学集中乡镇”目标。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城区、乡镇、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巩固医联(共)体“三江模式”建设。
优化城乡要素配置。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工作,助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建立健全城乡要素优化配置体制机制,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开展“春风行动”、粤桂劳务协作等促就业活动,实现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6209人。
广西三江县八江镇布央仙人茶园。
坚持自治与法治统一
走基层共治共享的建设之路
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需要基层高效治理水平。三江县坚持守正创新,因地制宜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构建起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治理。创新实施桂湘黔“三省(区)四县”党建联盟促边界治理机制和桂湘黔“三省(区)四县”五联五治机制,吸纳周边3个县23个乡镇120个接边村寨加入党建联盟,有效助推桂湘黔环“三省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建设。
发挥民俗优势,完善治理体系。创新推进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建设,以“月也+”民族文化活动为载体,将矛盾纠纷调解室“搬”到侗乡鼓楼里,借助鼓楼款师、金牌调解员和“三老”力量,促进村民在《村规民约》缔约下形成高度自治的多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
发扬“枫桥经验”,谱写基层善治新篇章。深化桂湘黔三省(区)共联共建的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开展矛盾联防、纠纷联调、组织联建、普法联宣、法律联助等“五联”举措,有效促进各方联合维护边界和谐稳定。近三年每年化解各类基层矛盾纠纷3054件以上、化解成功率98.70%以上,三江县连续6年被评为自治区平安县,全面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切实把新时代“枫桥经验”扎根百里侗乡。(作者系三江侗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