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阳原县: 庭院“微经济”激活乡村振兴新活力
初秋,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的乡村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高墙乡北大庄科村村民家院子里的果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浮图讲乡开阳村的农家乐里坐满了游客;井儿沟乡八马坊村村民的庭院里摆放着多件独具特色的手工缝制服装……
近年来,阳原县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发力,用好小额信贷、科技服务、电商营销等政策,激发有条件、有能力的脱贫户,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地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构筑“庭院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打造脱贫群众增收致富“聚宝盆”。
阳原县高墙乡南口村村民在庭院里采摘供佛杏。
庭院经济+农业 结出“增收果”
走进高墙乡北大庄科村村民孙俊先家的庭院,映入眼帘的是满院横竖成排的各类果树。“我家的果树品种多,光苹果就有早、中、晚熟五个品种,从7月到11月底,供佛杏、李子、苹果等相继成熟,能卖的水果基本不间断,年收入5万多元。”孙俊先介绍。
像孙俊先这样靠自家庭院发展多种经营,在家门口致富的案例,只是阳原县发展“庭院经济”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阳原县为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在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的同时,发掘资源,因村施策,积极扶持一批“庭院经济”行家里手,致力把庭院经济这块“蛋糕”做大、做出特色,进一步拓宽脱贫群众增收渠道。
高墙乡南口村是供佛杏的发源地,该品种以果型大、果肉甜而闻名,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享有“京西第一杏”的美誉。过去,南口村普通杏树多,供佛杏树少,村民收入不高。为改造升级这一产业,阳原县组建科技下乡服务团队,深入村屯“面对面”传授村民嫁接技术,不少村民很快成为技术上的“明白人”。供佛杏树也逐步取代普通杏树,成为该村村民庭院栽植的主要果树。
“截至目前,全村380多户农户庭院共种植供佛杏约500多亩,依靠当地经纪人带动,在杏品宣传、包装、销售上实现了一条龙服务,今年一斤供佛杏卖到了10元钱。”南口村党支部书记张富旺说。
2022年,南口村村委会又引进市场主体,建成200多亩集旅游休闲、林果采摘等为一体的供佛杏产业园区,成为周边人群夏日旅游观光、赏花品果、体验农村生活、享受田园风光的好去处。
“我家栽植供佛杏树80多棵,今年靠卖鲜食杏和杏干,收入3万多元。”该村村民刘成象介绍,下一步他准备自建一间优质杏干烘烤房,不仅可以加工自家的杏,还能为其他农户加工杏干,进一步增加附加收入。
庭院经济+旅游 赋能“新产业”
“当时我投资了3万多元,把家里的庭院改造成农家乐,没想到还真有不少游客过来住。”浮图讲乡开阳堡村脱贫户康有兵高兴地说。
阳原县境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泥河湾遗址群是人类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此外,开阳堡村还是一个至今仍保留“八卦九宫”“井”字形街道的千年古村,被人称为“北国古邑”、关内“楼兰古城”,是阳原境内最古老的村庄之一。阳原县委、县政府借助当地文化旅游资源,落实文旅融合发展政策,以农户自建自营为主的发展定位,指导农户依据庭院特色进行设计和改造,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内涵、有品位的农家乐。
康有兵因患有慢性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多年来就靠与妻子种植5亩耕地并缝制一些皮毛褥片挣钱,生活一直不太宽裕。
“我们通过落实小额信贷政策,支持许多像康有兵这样的弱劳动力在自家庭院开办农家乐、种植药材果树等,实现了增收致富。”阳原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韩彦青说。
随着开阳堡村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高,慕名前来旅游观光采风考察的北京、山西、内蒙古等地的游客络绎不绝。每年“五一”、国庆等假期,康有兵开设的农家乐也异常火爆,高峰期每天接待客人30—40人,看似平常的本地杨树叶、柴鸡蛋、豆腐干、凉粉成为招待四方来客的美味佳肴。仅此一项,康有兵一家的年收入可达到6万元以上,庭院经济让他过上了幸福生活。
与康有兵一样依靠庭院经济增收致富的还有大田洼乡官厅村的王俊清。王俊清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务工,听说家乡依托泥河湾遗址群开发了许多农旅、文旅融合配套项目,他决心返乡创业。他先是利用自家街面房开了一家小超市,除了销售日常烟酒副食、百货用品外,王俊清还学习炸串、烤串等烹饪技术,并购买了一辆快餐车,每年收入5万多元。
“发展庭院经济+旅游产业模式,是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帮助农民创业增收、拓展致富渠道的有效途径。” 阳原县乡村振兴局局长薛文静说。
在阳原县井儿沟乡八马坊村,村民聚在一起探讨手工缝制技艺。
庭院经济+手工业 拓宽“致富路”
来到井儿沟乡八马坊村张秀芳家,她正在赶制一件双面绒上衣,在八马坊村,像她这样的缝制户还有很多。
随着纯手工缝制服装受到人们青睐,河北廊坊、沧州等地的服装缝制订单逐年增加。阳原县不少农户依靠缝制技术,在村内整合庭院,建立家庭工坊,形成规模化加工。
“熟练的缝制工一天可以缝制双面绒上衣3—5件,收入在80元左右,收入虽然不是很高,但足以补贴家用,改善日常生活,而且挣钱和做家务两不误。” 张秀芳说。
为帮助脱贫群众熟练掌握手工缝制技术,阳原县乡村振兴局联合县内相关部门,连续两年举办6期手工业专项培训班,聘用手工缝制熟练工为脱贫群众传授技术,累计培训1100多人次。
“服装缝制业务已经辐射到全县14个乡镇,加工农户在3500户以上,每月人均增收1500多元。”服装缝制经纪人刘宏远说。
刘宏远是阳原县本地人,他经常到全国各地与服装企业联系沟通,为家乡拉来不少手工缝制订单。
“纯手工服装缝制工艺比较简单,只要是过去有过皮毛褥片缝制经验的家庭妇女都能胜任。”刘宏远说。
像刘宏远这样负责引进订单的经纪人在阳原县还有七八人,他们的供货交货渠道虽然不一样,但交货流程大多相同,都是自己通过物流公司把缝制的订单制品承揽回来,再发往县内手工缝制工人相对集中的一些村子,在每个村子选择一名(户)手艺精湛、责任心强、善于管理的农户,负责把缝制服装订单派发到村民手里,并负责缝制工艺指导、验收成品全流程环节,完成后联系经纪人定期回收成品。
据了解,阳原县为帮助脱贫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发展庭院经济,累计开展种植、养殖、加工、旅游服务、电商营销等技术技能培训30多场(次),共培训脱贫人口1.2万人次;累计发放小额信贷4850万元,覆盖脱贫群众1385人次。阳原县通过落实积极的政策和措施,带动301个行政村近5600多户脱贫户利用房前屋后闲置的院落发展庭院经济,逐步构筑起家门口就业、庭院里致富的新业态。
(作者单位:河北省阳原县乡村振兴局)
河北阳原县: 庭院“微经济”激活乡村振兴新活力
时间:2023-11-09 18:06:5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董桂清 梁海军
初秋,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的乡村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高墙乡北大庄科村村民家院子里的果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浮图讲乡开阳村的农家乐里坐满了游客;井儿沟乡八马坊村村民的庭院里摆放着多件独具特色的手工缝制服装……
近年来,阳原县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发力,用好小额信贷、科技服务、电商营销等政策,激发有条件、有能力的脱贫户,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地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构筑“庭院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打造脱贫群众增收致富“聚宝盆”。
阳原县高墙乡南口村村民在庭院里采摘供佛杏。
庭院经济+农业 结出“增收果”
走进高墙乡北大庄科村村民孙俊先家的庭院,映入眼帘的是满院横竖成排的各类果树。“我家的果树品种多,光苹果就有早、中、晚熟五个品种,从7月到11月底,供佛杏、李子、苹果等相继成熟,能卖的水果基本不间断,年收入5万多元。”孙俊先介绍。
像孙俊先这样靠自家庭院发展多种经营,在家门口致富的案例,只是阳原县发展“庭院经济”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阳原县为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在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的同时,发掘资源,因村施策,积极扶持一批“庭院经济”行家里手,致力把庭院经济这块“蛋糕”做大、做出特色,进一步拓宽脱贫群众增收渠道。
高墙乡南口村是供佛杏的发源地,该品种以果型大、果肉甜而闻名,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享有“京西第一杏”的美誉。过去,南口村普通杏树多,供佛杏树少,村民收入不高。为改造升级这一产业,阳原县组建科技下乡服务团队,深入村屯“面对面”传授村民嫁接技术,不少村民很快成为技术上的“明白人”。供佛杏树也逐步取代普通杏树,成为该村村民庭院栽植的主要果树。
“截至目前,全村380多户农户庭院共种植供佛杏约500多亩,依靠当地经纪人带动,在杏品宣传、包装、销售上实现了一条龙服务,今年一斤供佛杏卖到了10元钱。”南口村党支部书记张富旺说。
2022年,南口村村委会又引进市场主体,建成200多亩集旅游休闲、林果采摘等为一体的供佛杏产业园区,成为周边人群夏日旅游观光、赏花品果、体验农村生活、享受田园风光的好去处。
“我家栽植供佛杏树80多棵,今年靠卖鲜食杏和杏干,收入3万多元。”该村村民刘成象介绍,下一步他准备自建一间优质杏干烘烤房,不仅可以加工自家的杏,还能为其他农户加工杏干,进一步增加附加收入。
庭院经济+旅游 赋能“新产业”
“当时我投资了3万多元,把家里的庭院改造成农家乐,没想到还真有不少游客过来住。”浮图讲乡开阳堡村脱贫户康有兵高兴地说。
阳原县境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泥河湾遗址群是人类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此外,开阳堡村还是一个至今仍保留“八卦九宫”“井”字形街道的千年古村,被人称为“北国古邑”、关内“楼兰古城”,是阳原境内最古老的村庄之一。阳原县委、县政府借助当地文化旅游资源,落实文旅融合发展政策,以农户自建自营为主的发展定位,指导农户依据庭院特色进行设计和改造,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内涵、有品位的农家乐。
康有兵因患有慢性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多年来就靠与妻子种植5亩耕地并缝制一些皮毛褥片挣钱,生活一直不太宽裕。
“我们通过落实小额信贷政策,支持许多像康有兵这样的弱劳动力在自家庭院开办农家乐、种植药材果树等,实现了增收致富。”阳原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韩彦青说。
随着开阳堡村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高,慕名前来旅游观光采风考察的北京、山西、内蒙古等地的游客络绎不绝。每年“五一”、国庆等假期,康有兵开设的农家乐也异常火爆,高峰期每天接待客人30—40人,看似平常的本地杨树叶、柴鸡蛋、豆腐干、凉粉成为招待四方来客的美味佳肴。仅此一项,康有兵一家的年收入可达到6万元以上,庭院经济让他过上了幸福生活。
与康有兵一样依靠庭院经济增收致富的还有大田洼乡官厅村的王俊清。王俊清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务工,听说家乡依托泥河湾遗址群开发了许多农旅、文旅融合配套项目,他决心返乡创业。他先是利用自家街面房开了一家小超市,除了销售日常烟酒副食、百货用品外,王俊清还学习炸串、烤串等烹饪技术,并购买了一辆快餐车,每年收入5万多元。
“发展庭院经济+旅游产业模式,是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帮助农民创业增收、拓展致富渠道的有效途径。” 阳原县乡村振兴局局长薛文静说。
在阳原县井儿沟乡八马坊村,村民聚在一起探讨手工缝制技艺。
庭院经济+手工业 拓宽“致富路”
来到井儿沟乡八马坊村张秀芳家,她正在赶制一件双面绒上衣,在八马坊村,像她这样的缝制户还有很多。
随着纯手工缝制服装受到人们青睐,河北廊坊、沧州等地的服装缝制订单逐年增加。阳原县不少农户依靠缝制技术,在村内整合庭院,建立家庭工坊,形成规模化加工。
“熟练的缝制工一天可以缝制双面绒上衣3—5件,收入在80元左右,收入虽然不是很高,但足以补贴家用,改善日常生活,而且挣钱和做家务两不误。” 张秀芳说。
为帮助脱贫群众熟练掌握手工缝制技术,阳原县乡村振兴局联合县内相关部门,连续两年举办6期手工业专项培训班,聘用手工缝制熟练工为脱贫群众传授技术,累计培训1100多人次。
“服装缝制业务已经辐射到全县14个乡镇,加工农户在3500户以上,每月人均增收1500多元。”服装缝制经纪人刘宏远说。
刘宏远是阳原县本地人,他经常到全国各地与服装企业联系沟通,为家乡拉来不少手工缝制订单。
“纯手工服装缝制工艺比较简单,只要是过去有过皮毛褥片缝制经验的家庭妇女都能胜任。”刘宏远说。
像刘宏远这样负责引进订单的经纪人在阳原县还有七八人,他们的供货交货渠道虽然不一样,但交货流程大多相同,都是自己通过物流公司把缝制的订单制品承揽回来,再发往县内手工缝制工人相对集中的一些村子,在每个村子选择一名(户)手艺精湛、责任心强、善于管理的农户,负责把缝制服装订单派发到村民手里,并负责缝制工艺指导、验收成品全流程环节,完成后联系经纪人定期回收成品。
据了解,阳原县为帮助脱贫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发展庭院经济,累计开展种植、养殖、加工、旅游服务、电商营销等技术技能培训30多场(次),共培训脱贫人口1.2万人次;累计发放小额信贷4850万元,覆盖脱贫群众1385人次。阳原县通过落实积极的政策和措施,带动301个行政村近5600多户脱贫户利用房前屋后闲置的院落发展庭院经济,逐步构筑起家门口就业、庭院里致富的新业态。
(作者单位:河北省阳原县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