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黄承伟: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写在新时代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两周年之际

时间:2023-02-18 11:00:0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2023年第04期作者: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基于脱贫攻坚实践基础上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为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发动、亲力亲为高位推进脱贫攻坚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这一理论所蕴含的人民性、科学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基本特征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新境界。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反贫困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理论的集大成,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作为脱贫攻坚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其形成发展、完善成熟过程,生动体现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准确把握以及对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坚持和运用。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生动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人民至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深刻回答了发展依靠谁、为了谁、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信念,体现了心系民生,心系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政治信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诠释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不变初心,蕴含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最充分、最生动的体现。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生动体现了自信自立的精神品格。“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分析我国贫困现状、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的贫困演进规律,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农村贫困问题特征、反贫困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及系统治理贫困经验、路径、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反贫困客观规律,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村贫困问题的认识,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实践、新要求,开创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反贫困理论新境界。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反贫困最新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生动体现了守正创新的理论特质。“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路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立足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对西方减贫理论进行辩证的吸收,“扬”精华、“弃”糟粕,实现了对西方减贫理论的创新与超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转化和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大同”和“互助”思想,丰富了传统文化的理论内涵和思想深度,转化与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生动体现了问题导向的创新动力。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实践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为解决过去扶贫不够精准的问题,提出精准扶贫方略,通过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动态管理,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派驻扶贫工作队加强一线攻坚力量,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坚持因人因地制宜,实施“五个一批”工程,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严格退出标准、程序及严格执行,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做到因人因户因村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为解决贫困人口“等、靠、要”的世界难题,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脱贫人口内生动力,帮助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明天。为解决脱贫攻坚成效持续提高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方式创新,及时发现不足补齐短板。为凝聚更大脱贫攻坚合力,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力量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以政府主导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为解决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问题,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实施经常性的督察巡查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确保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生动体现了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在脱贫攻坚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系统观念方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创新理念引领深化扶贫领域改革和扶贫方式路径创新,健全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协调理念要求统筹整合各类资源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绿色理念要求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充分落实“两山”理论。共享理念的目的就是要确保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小康路上不掉队,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开放理念要求贫困地区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助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生动体现了胸怀天下的格局境界。胸怀天下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消除贫困是全世界共同使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秉承大国责任和担当,一直致力于消除自身贫困和帮助其他贫困国家摆脱贫困,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彰显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的优势,为解决世界贫困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为人类提供了动力强大、内容精准、形式丰富的反贫困方案。中国的成功经验不仅印证自身选择的正确性,而且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参照,为全球减贫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在2021年2月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要求,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部署新安排;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新时代新征程,更加需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运用好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扎实做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作出新贡献。(本文系中宣部2021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特别委托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贫困的重要思想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黄承伟: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写在新时代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两周年之际

时间:2023-02-18 11:00:0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2023年第04期

作者: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基于脱贫攻坚实践基础上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为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发动、亲力亲为高位推进脱贫攻坚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这一理论所蕴含的人民性、科学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基本特征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新境界。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反贫困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理论的集大成,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作为脱贫攻坚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其形成发展、完善成熟过程,生动体现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准确把握以及对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坚持和运用。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生动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人民至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深刻回答了发展依靠谁、为了谁、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信念,体现了心系民生,心系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政治信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诠释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不变初心,蕴含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最充分、最生动的体现。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生动体现了自信自立的精神品格。“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分析我国贫困现状、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的贫困演进规律,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农村贫困问题特征、反贫困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及系统治理贫困经验、路径、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反贫困客观规律,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村贫困问题的认识,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实践、新要求,开创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反贫困理论新境界。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反贫困最新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生动体现了守正创新的理论特质。“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路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立足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对西方减贫理论进行辩证的吸收,“扬”精华、“弃”糟粕,实现了对西方减贫理论的创新与超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转化和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大同”和“互助”思想,丰富了传统文化的理论内涵和思想深度,转化与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生动体现了问题导向的创新动力。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实践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为解决过去扶贫不够精准的问题,提出精准扶贫方略,通过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动态管理,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派驻扶贫工作队加强一线攻坚力量,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坚持因人因地制宜,实施“五个一批”工程,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严格退出标准、程序及严格执行,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做到因人因户因村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为解决贫困人口“等、靠、要”的世界难题,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脱贫人口内生动力,帮助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明天。为解决脱贫攻坚成效持续提高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方式创新,及时发现不足补齐短板。为凝聚更大脱贫攻坚合力,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力量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以政府主导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为解决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问题,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实施经常性的督察巡查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确保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生动体现了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在脱贫攻坚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系统观念方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创新理念引领深化扶贫领域改革和扶贫方式路径创新,健全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协调理念要求统筹整合各类资源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绿色理念要求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充分落实“两山”理论。共享理念的目的就是要确保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小康路上不掉队,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开放理念要求贫困地区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助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生动体现了胸怀天下的格局境界。胸怀天下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消除贫困是全世界共同使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秉承大国责任和担当,一直致力于消除自身贫困和帮助其他贫困国家摆脱贫困,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彰显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的优势,为解决世界贫困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为人类提供了动力强大、内容精准、形式丰富的反贫困方案。中国的成功经验不仅印证自身选择的正确性,而且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参照,为全球减贫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在2021年2月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要求,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部署新安排;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新时代新征程,更加需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运用好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扎实做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作出新贡献。(本文系中宣部2021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特别委托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贫困的重要思想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