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长效脱贫机制案例: 特色品牌农业的实施路径解析

时间:2021-03-23 10:16:04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李涛 林裕茂 黄家爱

——以广州市市场监管局的驻村帮扶实践为例 

摘要:虽然在贫困地区培育产业困难重重,立足农业发展产业项目更难,但近期评科智库对广州市市场监管局驻村帮扶实践开展调研时发现,特色品牌农业项目的扶贫成效相当明显,为长效脱贫机制构建探索出一条成功路径,也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贵经验。

在广州市市场监管局的帮扶下,广东兴宁的新洲和陂蓬两个相对贫困村,正打造成为富硒特色农产品基地。在该项品牌行动实施后,当地主要农产品经过标准化生产,质量、销量、单价、品牌均获得长足发展。当地贫困户全部提前脱贫,贫困村顺利出列,产业振兴成绩斐然,农村集体经济变化巨大。

评科智库对此模式经过深入调研,形成《长效脱贫机制案例:特色品牌农业的实施路径解析》报告,详细揭密这一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基本情况

2016年,广州市市场监管局派出驻村工作队,定点帮扶广东兴宁市的新洲村和陂蓬村。两村虽然气候条件适于农业种植,但由于生产不稳定、标准化生产难以保障、缺乏品牌等问题,当地农产品一直“卖不远”、“价不高”、“缺订单”,难以打通外部市场。

二、特色品牌农业打造路径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品牌农业,恰恰被视为农业现代化的强有力抓手。

为此,广州市市场监管局采取了六步工作。

(一)挖掘产业优势

2017年,广州市市场监管局驻村工作队经过调研,发现当地出产的梅粘绿茶较有优势,但劣势也比较明显。如果能培育成特色品牌农业,当地脱贫增长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为此,驻村工作队帮助村里优化茶叶产业链,从种植、加工、营销等环节,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工作队又筛选出李果、三华李、百香果等农产品,作为辅助项目,适度保持当地农产品的多样性。

(二)明确产业特色

农产品市场是个天生高度同质化的市场。品牌农产品必须要有自己的产品特色,要形成自己的优势,才能在同质竞争中胜出。

广州市市场监管局聘请专业机构,对当地土壤和农产品进行检测发现,土壤每公斤含硒0.498毫克,属于名副其实的富硒地带,同时茶叶制成品的硒含量也达到国家富硒茶标准。

资料显示,硒是人体必需,又不能自制的微量元素。近年来硒营养强化产品广受市场欢迎。了解到这个背景后,富硒农产品顺理成章成为广州市市场监管局推荐给当地的农业特色与核心定位。

(三)打造产业主体

脱贫攻坚的大量实践证明,如果没有扎根当地的产业主体,脱贫必然不稳,驻村工作队一撤就返贫的担心也无法消除。广州市市场监管局为此高度重视对当地产业主体的培育。

在广州市市场监管局驻村工作队推动下,两个村集体合作社先后成立,并建成多个农产品基地,不仅直接吸纳贫困户就业增收,产业发展也步入稳定发展阶段。

(四)打造标准化体系

在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帮扶之前,两村农户由于长期分散经营,缺乏对农产品的质量管控,标准化程度比较低,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卖价一直不高,也难以走出本地市场。

为改变这一局面,驻村工作队引进专家,引进新品种,指导贫困户科学种植,并全程跟踪,帮助当地形成一套标准化种植加工流程,对产品包装设计,完成产品上市前的一系列标准化管理工作。

(五)塑造品牌形象

市场研究表明,在大量同类农产品当中,有品牌有正式注册商标的产品,往往更容易赢得消费者信任。为了打造当地独一无二的农产品品牌形象,广州市市场监管局驻村工作队以两个村集体合作社为主体,帮助他们申请了一系列农产品注册商标。在包装设计方面,工作队根据不同农产品特点,主动收集设计元素,下了不少功夫。

目前,两个村集体合作社在中国知识产权局注册的农产品商标达到16个,覆盖23类农产品。

(六)培育营销体系

销售渠道是企业营销体系的核心所在。广州市市场监管局驻村工作队帮助两个合作社与企业对接,进入广州市场;还先后开通抖音小店、微信小店,入驻京东商城、全国扶贫广东馆、客家汇等电商平台,持续扩大销售渠道。

三、打造品牌前后对比

(一)产业规模与产品质量

打造品牌后,两个村集体合作社的农产品种植规模迅速变大。新洲村合作社以茶叶和李果为主,种植面积从品牌建设前的800亩增长到1300亩,增长63%。陂蓬村以高山茶油和红薯为主,种植面积从品牌建设前的1033亩增长到1500亩,增长45%。 两村出产的农产品质量也比原先明显提升。

(二)营销模式

品牌建设后,当地农产品的营销模式也从原先的卖给乡邻变得多样化,除了进入广州等大城市,还通过多个电商平台、营销展会,逐步进入更大市场。广州等珠三角城市的消费者也对两村农产品正变得越来越了解,越来越认可。

(三)经济效益

打造特色品牌农业的三年间,两村各项数据都令人刮目相看,最突出的就是销售收入和产品价格变化。

新洲村的品牌农产品,销售额由品牌建设前的153.8万元增至大约323.2万元。陂蓬村的品牌农产品,销售额由品牌建设前的45.4万元,增至大约190.6万元。农产品单价也有明显涨幅。

(四)扶贫成效

特色品牌农业给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带来显著成效。两村贫困户不但有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销售收入,还通过参加合作社务工,多了工资收入,100%提前达到脱贫标准。两个相对贫困村也顺利实现达标出列。

截至2020年底,两村有劳力贫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达1.8万元,超出全省相对贫困线近一倍,比打造品牌前增长350%。

两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也在发生明显变化。原先,两村几乎收入为零。现在,新洲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6.4万元,陂蓬村也达到30万元。

两村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更大,从原先的6000余元,到现在2.1万元,增长率达到218%。

四、启示

(一)特色品牌农业是产业扶贫和“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抓手

产业扶贫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模式,但在贫困地区培育产业困难重重,立足农业发展产业项目更难。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在两村的帮扶实践证明,通过引进技术、挖掘特色、打造特色品牌农业,完全能够在贫困农村培育出独具特色的品牌农产品、高品质农产品。

同时,在当地培育集体合作社,不仅破除了驻村工作队一走就返贫的担忧,也给当地留下可以持续发展,持续造血的产业主体。

(二)特色品牌农业不仅是脱贫保障,也是产业振兴基础

农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售价必然受影响。贫困地区只要立足本地资源特色,调整农业结构,引进或优化农产品种类,培育市场欢迎的高价值产品,脱贫防贫就有了基本保障。

我国是农业大国,打造各具特色的品牌农业,潜力巨大。按照市场需求生产的高品质农产品,普遍具备较高市场竞争力,是乡村产业振兴不可忽视的基础。

(三)农村产业主体应得到更大力度培育和扶持

精准脱贫时期建立的农村经济合作社、村办企业以及参与扶贫的大型企业等市场主体,能否在脱贫后保持稳定与发展,是防贫长效机制能否建立的一大挑战。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对村集体合作社的培育过程,重在不断强化其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这种“授人以渔”的工作模式,值得在更大范围推广、培育和扶持。

(四)特色品牌农业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主题。在分田到户情况下,农民散户经营,生产标准化难以实现,农产品质量不稳定,市场抗风险能力弱,形成特色品牌普遍比较困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民分散经营的劣势,农业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的优势明显,特色品牌农业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国内其他同类案例一再证实,特色品牌农业作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作用巨大,值得高度重视,重点推广。(作者单位:广州评科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调查研究    

长效脱贫机制案例: 特色品牌农业的实施路径解析

时间:2021-03-23 10:16:04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李涛 林裕茂 黄家爱

——以广州市市场监管局的驻村帮扶实践为例 

摘要:虽然在贫困地区培育产业困难重重,立足农业发展产业项目更难,但近期评科智库对广州市市场监管局驻村帮扶实践开展调研时发现,特色品牌农业项目的扶贫成效相当明显,为长效脱贫机制构建探索出一条成功路径,也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贵经验。

在广州市市场监管局的帮扶下,广东兴宁的新洲和陂蓬两个相对贫困村,正打造成为富硒特色农产品基地。在该项品牌行动实施后,当地主要农产品经过标准化生产,质量、销量、单价、品牌均获得长足发展。当地贫困户全部提前脱贫,贫困村顺利出列,产业振兴成绩斐然,农村集体经济变化巨大。

评科智库对此模式经过深入调研,形成《长效脱贫机制案例:特色品牌农业的实施路径解析》报告,详细揭密这一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基本情况

2016年,广州市市场监管局派出驻村工作队,定点帮扶广东兴宁市的新洲村和陂蓬村。两村虽然气候条件适于农业种植,但由于生产不稳定、标准化生产难以保障、缺乏品牌等问题,当地农产品一直“卖不远”、“价不高”、“缺订单”,难以打通外部市场。

二、特色品牌农业打造路径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品牌农业,恰恰被视为农业现代化的强有力抓手。

为此,广州市市场监管局采取了六步工作。

(一)挖掘产业优势

2017年,广州市市场监管局驻村工作队经过调研,发现当地出产的梅粘绿茶较有优势,但劣势也比较明显。如果能培育成特色品牌农业,当地脱贫增长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为此,驻村工作队帮助村里优化茶叶产业链,从种植、加工、营销等环节,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工作队又筛选出李果、三华李、百香果等农产品,作为辅助项目,适度保持当地农产品的多样性。

(二)明确产业特色

农产品市场是个天生高度同质化的市场。品牌农产品必须要有自己的产品特色,要形成自己的优势,才能在同质竞争中胜出。

广州市市场监管局聘请专业机构,对当地土壤和农产品进行检测发现,土壤每公斤含硒0.498毫克,属于名副其实的富硒地带,同时茶叶制成品的硒含量也达到国家富硒茶标准。

资料显示,硒是人体必需,又不能自制的微量元素。近年来硒营养强化产品广受市场欢迎。了解到这个背景后,富硒农产品顺理成章成为广州市市场监管局推荐给当地的农业特色与核心定位。

(三)打造产业主体

脱贫攻坚的大量实践证明,如果没有扎根当地的产业主体,脱贫必然不稳,驻村工作队一撤就返贫的担心也无法消除。广州市市场监管局为此高度重视对当地产业主体的培育。

在广州市市场监管局驻村工作队推动下,两个村集体合作社先后成立,并建成多个农产品基地,不仅直接吸纳贫困户就业增收,产业发展也步入稳定发展阶段。

(四)打造标准化体系

在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帮扶之前,两村农户由于长期分散经营,缺乏对农产品的质量管控,标准化程度比较低,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卖价一直不高,也难以走出本地市场。

为改变这一局面,驻村工作队引进专家,引进新品种,指导贫困户科学种植,并全程跟踪,帮助当地形成一套标准化种植加工流程,对产品包装设计,完成产品上市前的一系列标准化管理工作。

(五)塑造品牌形象

市场研究表明,在大量同类农产品当中,有品牌有正式注册商标的产品,往往更容易赢得消费者信任。为了打造当地独一无二的农产品品牌形象,广州市市场监管局驻村工作队以两个村集体合作社为主体,帮助他们申请了一系列农产品注册商标。在包装设计方面,工作队根据不同农产品特点,主动收集设计元素,下了不少功夫。

目前,两个村集体合作社在中国知识产权局注册的农产品商标达到16个,覆盖23类农产品。

(六)培育营销体系

销售渠道是企业营销体系的核心所在。广州市市场监管局驻村工作队帮助两个合作社与企业对接,进入广州市场;还先后开通抖音小店、微信小店,入驻京东商城、全国扶贫广东馆、客家汇等电商平台,持续扩大销售渠道。

三、打造品牌前后对比

(一)产业规模与产品质量

打造品牌后,两个村集体合作社的农产品种植规模迅速变大。新洲村合作社以茶叶和李果为主,种植面积从品牌建设前的800亩增长到1300亩,增长63%。陂蓬村以高山茶油和红薯为主,种植面积从品牌建设前的1033亩增长到1500亩,增长45%。 两村出产的农产品质量也比原先明显提升。

(二)营销模式

品牌建设后,当地农产品的营销模式也从原先的卖给乡邻变得多样化,除了进入广州等大城市,还通过多个电商平台、营销展会,逐步进入更大市场。广州等珠三角城市的消费者也对两村农产品正变得越来越了解,越来越认可。

(三)经济效益

打造特色品牌农业的三年间,两村各项数据都令人刮目相看,最突出的就是销售收入和产品价格变化。

新洲村的品牌农产品,销售额由品牌建设前的153.8万元增至大约323.2万元。陂蓬村的品牌农产品,销售额由品牌建设前的45.4万元,增至大约190.6万元。农产品单价也有明显涨幅。

(四)扶贫成效

特色品牌农业给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带来显著成效。两村贫困户不但有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销售收入,还通过参加合作社务工,多了工资收入,100%提前达到脱贫标准。两个相对贫困村也顺利实现达标出列。

截至2020年底,两村有劳力贫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达1.8万元,超出全省相对贫困线近一倍,比打造品牌前增长350%。

两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也在发生明显变化。原先,两村几乎收入为零。现在,新洲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6.4万元,陂蓬村也达到30万元。

两村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更大,从原先的6000余元,到现在2.1万元,增长率达到218%。

四、启示

(一)特色品牌农业是产业扶贫和“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抓手

产业扶贫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模式,但在贫困地区培育产业困难重重,立足农业发展产业项目更难。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在两村的帮扶实践证明,通过引进技术、挖掘特色、打造特色品牌农业,完全能够在贫困农村培育出独具特色的品牌农产品、高品质农产品。

同时,在当地培育集体合作社,不仅破除了驻村工作队一走就返贫的担忧,也给当地留下可以持续发展,持续造血的产业主体。

(二)特色品牌农业不仅是脱贫保障,也是产业振兴基础

农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售价必然受影响。贫困地区只要立足本地资源特色,调整农业结构,引进或优化农产品种类,培育市场欢迎的高价值产品,脱贫防贫就有了基本保障。

我国是农业大国,打造各具特色的品牌农业,潜力巨大。按照市场需求生产的高品质农产品,普遍具备较高市场竞争力,是乡村产业振兴不可忽视的基础。

(三)农村产业主体应得到更大力度培育和扶持

精准脱贫时期建立的农村经济合作社、村办企业以及参与扶贫的大型企业等市场主体,能否在脱贫后保持稳定与发展,是防贫长效机制能否建立的一大挑战。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对村集体合作社的培育过程,重在不断强化其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这种“授人以渔”的工作模式,值得在更大范围推广、培育和扶持。

(四)特色品牌农业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主题。在分田到户情况下,农民散户经营,生产标准化难以实现,农产品质量不稳定,市场抗风险能力弱,形成特色品牌普遍比较困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民分散经营的劣势,农业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的优势明显,特色品牌农业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国内其他同类案例一再证实,特色品牌农业作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作用巨大,值得高度重视,重点推广。(作者单位:广州评科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